车圈每天都有新鲜事儿,感觉比搞娱乐的还凶猛。先问大家个问题:你们觉得国产SUV现在真有资格和特斯拉这些“洋品牌”掰手腕了吗?别着急下结论,咱们慢慢扒一扒这周的榜单,再聊聊我自己的想法。
眼下特斯拉Model Y依然稳居头把交椅,这点大家都能预料到,那销量简直跟个“流量明星”似的。但国产车的变化速度到底快到什么程度?以前能和Model Y叫板的那是宋PLUS,但人家现在情况有些尴尬了——你还没来得及感受它的变化,海洋网那边已经派出了新猛将。宋PLUS的接班人海狮06居然成了黑马,“冲”到第二,周销量6209辆——你要知道,比亚迪造车的速度那可是出了名的快,“嘴一张,车就来”,真要跟产能杠,海狮06的后劲可能一点不比现在的成绩差。问题是,比亚迪能不能让消费者持续对这台车上头?这就得看后续市场表现了。
我就想问问:海狮06到底靠啥吸引了那么多人?新车上市,大家好奇,配置参数都不错,价格也有诚意,样子咱们国人还真吃那一套。但你说这可不止是靠价格跑出来的。比亚迪去年还死死压着宋PLUS,怎么就突然跳转到海狮06了?是不是品牌都愿意把“新款”推得更猛,把老车放凉?感觉只要新款一来,老款马上就不香了,咱们消费者的钱包都成了试验场。
第三名居然还是比亚迪的元UP,5580辆。上市的时候一大堆人喊着和元PLUS撞脸、撞定位,没啥新意。结果一年下来,元UP稳坐前排,还是时尚更讨喜。元PLUS现在周销量才两千多,直接被元UP按在地上摩擦。你能说消费者不理智吗?恰恰相反,大家买车越来越“看得明白了”,该选新的就选新的,谁在产品上偷懒谁就落后。
看到这儿,我也有一家之言。很多车企都在做“内部替换”,让新款宰了老款。我就想问,消费者每一次买新车,到底得到的是什么?多点花哨,少点实用,最后是不是大家对品牌感情也开始淡了?这么搞下去,车企是不是要变成“快消品”公司,一年一个爆款,谁还敢真的买一款用五年?
说到新势力,这周问界M8冒头了,4771辆直接杀到第四。问界这公司,以前大家叫“华子造车”,那M9把市场搞得躁动,四五十万一台,月销一两万——就这个成绩,连宝马奔驰都要抬头看看。其实问界真厉害的不是技术,是把价位和体验直接对上了“豪华品牌”,M8价格更低、体验还全靠M9带火。如果你能做到便宜点还能有高级感,谁还管底盘是不是德系调教?中国的消费者现在理性又精明,既要品牌认同,还要性价比,现在的局面正好被问界给逮着了。
不过,你们觉得问界下盘稳吗?M9风头太猛,万一后续车型没这么冲,大家还会继续买M8吗?问界要是太依赖爆款,一旦产品线掉了链子,销量也有可能直接“膝盖斩”。国产品牌们一个个都在搞类似的“大单品策略”,但中国市场这么“卷”,随时就能被新秀顶替。
第五名和第六名都挺有意思。博越L和星越L撑起了油车SUV的门面,说实话这俩油车还挺有存在感,动力、外观,底盘质感都可以。中国消费者到底是不是彻底放弃油车了?我看未必,每年都有这个“油电之争”,但只要产品力到位,油车其实根本死不了。新能源是风口,但油车的底子还是硬的——只要性价比别太离谱,大家还是会买。这一点,吉利的成绩说明了一切。
榜单第六是实打实的新秀,小米YU7,销量4616辆。小米也直说了,产能是它的短板,谁不想卖得更多?一旦产能搞定,销量可能就要再冲一波。互联网造车那股狠劲儿在这儿体现得淋漓尽致。你们想过没有,小米这速度是不是要吓到传统车企?传统车做一个新车三年五载,小米直接后台调度,流水线一开,销量窜上天。感觉未来五万辆/月并不是吹牛。反过来说,车子大批量上来后,会不会质量开始“发虚”?互联网玩法和造车能力之间的“缝”,迟早要补,要不然走不过下一个门槛。
零跑C10也是个现象级产品,3219辆,极致性价比挂帅,还甩上“新势力老大”的标签。你看他把理想比下去了,一下子搞得理想只能和“半条街”PK。其实现在车圈谁都有风口,谁都有低谷。理想L6这周才3048辆,排名第十一,以前月销前五,现在十名开外,就是这么刺激。当初理想各款车型叱咤风云,看着销量下滑,其实暴露了一个很典型的问题——消费升级太快,用户群体跟不上厂家的节奏了。每家新势力都想“卷出天际”,可大家真的愿意跟着换车吗?一款打爆一年,第二年就得“让路”,谁还敢信长期价值?
最惨的我觉得还是宋PLUS,周销量下来2275辆,直接跌到第二十六。这玩意以前两三年横着走,月销五六万辆,品牌把它发明的红利吃透了。结果为了海狮06上位,直接自家人“捅刀”——瘸了自己一条腿。你说,真的合适吗?咱们这些老用户,花钱买的车一转脸成了“背锅的”,心里能舒服吗?
我翻着榜单,发现每家车企都在换代、推新,一年一个爆款,一个退出历史舞台。这种逻辑是不是有点刺激过头了?是不是“旧人不走,新人不来”?还是品牌只要数据漂亮就能安心?我个人觉得,咱们整个车市卷得太狠,厂家似乎只关心推新、销量增长,对用户“情感账户”在不断消耗。一辆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也是人和家庭的“伙伴”,不能成了快消品。消费者用三五年才养成一个品牌认同,公司这边一年就让用户“背叛”情怀。长此以往,大家会不会买车只认新车,老款车变成“过时垃圾”?这不是良性发展。
你们仔细看这几年的榜单变化,国产品牌是逐渐做主了,背后是系统能力的提升,但也暴露出同质化、短生命周期的问题。推新速度没错,企业需要活力,但“尊重用户”不该缺席。还有,价格战打到现在,能拼出更有价值的体验吗?不是配置堆砌,不是贴牌玩概念,真正的“品牌建设”还得看企业到底能不能做出稳定优质的产品。
现在车市就像手机圈,谁造得快谁有流量,用户热很快,消散也快。当出新款大家都盲选,三年五年后还用着的消费者越来越少。这样中国汽车业是不是变成“快跑游戏”,谁都不敢跑慢?可慢下来之后竞争力是不是反而更强?我觉得未来不是只有快才赢,慢工出细活,长期价值才是品牌的护城河。
最后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家这几年换过几辆车?每次换车是不是都有种“非买不可”的压力?这些新车真有技术突破,还是只是“包装”、翻新?如果有一天只剩下推新,车企会不会和手机一样,产品变得廉价、感情变得淡薄?真正能“管长远”的汽车企业,最终还是要想明白这个问题——如何让用户愿意一直买你的车,爱你的品牌,而不是一年买一次,年年变新颜。
说到底,销量榜就像车市的体温计,看准哪个牌子红了,也能看见什么毛病。推新是好事,但得替用户考虑点长远的事。中国消费者什么都看得明白,谁真做事谁玩套路,一对比就见分晓。接下来国产品牌怎么走,还得看谁能在风口上站得最久,不是站得最快。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