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每年要花6000多亿养护却只收回3000亿,缺口3000亿,新能源车目前基本未缴养路费,多地被传将先对营运车试点收费
先把账摊开:到2025年6月,全国公路总里程549万公里,高速20万公里,这么长的路网,全年养护开销超6000亿元
按照现行机制,钱主要从燃油里收,每升汽油含1.52元养路费
问题在这儿卡住了——电车不加油,自然没在这个渠道里“出份子”
油车越少、油耗越省,账面回收就越少,缺口就越大
谁在出钱也能算得清
一辆年行驶1.5万公里、百公里8升的燃油车,一年大概交1800元养路费
很多车主说,自己不仅交了钱,还得和“没交钱”的电车一起用路,心里多少有点别扭
说白了,这是“同路不同担”的不平衡感在作祟
为啥形成了这个“漏洞”?
当初2009年走燃油税替代固定养路费,几乎满街都是油车,按油收钱又简单又稳
后来新能源爆发式增长,制度却没同步跟上
截至2025年6月,新能源汽车保有量3689万辆,纯电就有2553.9万辆;
仅上半年新增562.2万辆,同比接近28%
油车交、 电车不交的结构性问题,就这么被放大了
更扎心的是缺口还在扩大
有业内人士提醒,如果养护资金跟不上,国省干线路况可能在短期内明显下滑,带来积水、坑洼、桥梁病害等安全隐患
这话不必渲染,但谁夜里开过烂路都懂,方向盘抖得手心出汗
养路这笔钱,拖一天,路况和成本就可能多一层风险
那怎么收,才不冤不偏?
几条路子被反复讨论过
第一,给电价加附加费,充一度电加0.1元或0.2元的思路听着直观,但私桩普及,家用电如何甄别,稍不注意就成“全民一起摊”,公平性和可执行性都打折
很多小区车位旁那根白色充电桩,就是规避难题的缩影
第二,按里程收
海南曾在2022年征求过“公路里程费收费系统”意见,讨论区间为0.12-0.3元每公里,但2024年一则“已开征”的网传消息被官方明确辟谣
相关部门表示,从未发布过对新能源车征收养路费的政策
按里程理论上更公平,可现实卡在隐私、设备拆装和大规模监控运维这些硬骨头上
还有一种思路是先易后难
网传大城市会“两步走”试点:先对营运新能源车收费,再视情况覆盖私家车
但这同样只是风声
没有官方文件、没有明确标准,仍需谨慎看待
如果真走这一步,网约车、货运车队的“油耗表”会换成“里程账”,运营成本上浮,车价选择也许会随之变化,这是绕不开的连锁反应
说回公平的底层逻辑
这不是“电车和油车互怼”的问题,而是“同路同担成本”的公共规则怎么更新
按能源收,容易被技术规避;
按里程收,难在隐私和监管;
按车辆特性收,比如考虑重量、轴荷和路段损耗,又会让方案复杂化
有业内人士建议,把“年检里程读取+公共桩充电结算+营运数据核验”做成组合拳,先在营运场景、小范围路段试点,跑通结算再扩面,渐进比“一刀切”更可行
这类建议并非结论,但至少指向“可执行、可监管、可复核”的底线
现实影响已经摆在眼前
舆情端,油车车主的不满在发酵,公众讨论焦点是“公平与效率如何同时兼顾”
商业端,若营运新能源车先被纳入,网约车和新能源货运的成本曲线会被抬高,企业采购决策可能更谨慎
法律端,现阶段并无全国统一的新能源养路费法律依据,任何新收费都得补规则、立标准、明监管
产业端,收费不是为了“踩刹车”,合理的边际成本本身也能促进行业走向更健康的竞争
一句话,收与不收都不是问题,怎么收,才是真命题
在街角便利店的落地窗边,我看见一位网约车司机正摊开小本子算账,电价、保养、保险一项项写得工工整整
他抬头说了一句:“我不反对交钱,关键要讲理,别今天改一版明天又改”
这一点看似琐碎,却是执行层面最难的一环——稳定预期,才有人敢投入
接下来几天,不妨盯三件事
其一,关注交通运输部是否就新能源养路费作出回应或说明
其二
留意各大城市交通部门是否对所谓“两步走”试点予以澄清或披露调研进展
其三
看看行业媒体是否放出更具体的试点路径、场景和风控办法
信息越明确,市场和用户的情绪就越稳
别忘了,修路不是为了收钱,收费也不是为了分阵营,而是为了让大家安全、顺畅地走同一条路
在3000亿缺口这道“算术题”面前,情绪可以有,立场可以有
但方案必须经得起数据、法理和执行三重考验
如果一定要给今天的讨论画个底线
那就是征收大概率会来,但节奏要稳、口径要清、试点要实
等风声落地
我们更想看到的,是一套“透明、可核、可负担”的新规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