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一份简单的落款信件能让办公室的气温骤降好几度。9月的长春,窗外阳光正好,办公室内不少营销人却开始冒冷汗。桌上一份“中国航空工业文化中心”的质询函,字里行间透出的不是常规的公关危机,而是隐隐带着点儿法锤味道。函件点名了有车企在宣传中,“未经授权擅自使用歼-20、歼-10、空警-500等飞机形象,联合口号《与国同梦 与家同行》,并在多个平台大面积投放”。有句话叫:广告有风险,动用国字号,一不小心这风险就成了大写加粗的“麻烦”。
按理说,企业打“民族情怀”这张牌,看似天衣无缝。国庆将至,把自家车和先进战机、航展同框,给点光影滤镜,朋友圈立马是一片“民族自豪感”既视感。可惜,理想汽车这招没打出满堂彩,反倒让航空工业把手搭在了《广告法》那把老旧但锋利的刀上。
后续发展和往常一样——网传质询函,下场辟谣之前先主动降温处置。这天,理想汽车公关人员表示,的确已通过“非官方渠道”看到了函件照片,针对大众质疑,第一时间就暂停了相关宣传,主动联系了航空工业相关部门沟通核实,配合查清事实。“海报本来是协同长春航展做的,我们事前已经和航展方沟通确认过。至于另一张理想MEGA跟航展大楼同框照,是航展服务方允许拍摄的。”话说到这份上,一副“我不是有意犯错”的底色也就摆明了。
但说句实话,“对口供”式的声明只解决了表面。中航工业这边,认定的却是“严重虚假宣传和知识产权侵权”。飞行器的形象用在商业广告上,不仅踩了知识产权的雷,更关键是碰触了广告法和行业红线。法律文件往桌上一拍,“未经授权、虚假宣传、军队名义”,句句直击要害。法律面前,无论你增程也好、纯电也罢,“擦边”这一手在国字号面前,都容易成“自行车撞坦克”级别事故。
故事到这,不妨回头看理想汽车的“大环境”——日子,最近的确有点难熬。今年开年,理想的销量就出了“倒车”。1月同比下降,6月至8月更是接连下跌。8月交付量28529辆,同比暴跌四成。新势力赛道卷如春运窗口,零跑、问界、小米、小鹏、蔚来,这些同行一个个排队超车,场面有点像高速路口聚集的ETC插队。财报更难言乐观,二季度营业收入和车辆销售收入双降,净利润边走边喘,三季度甚至预告持续倒退。
增程式热度减退,理想火速往纯电方向押注。首款纯电MPV MEGA上线,市场回应相当冷淡;今年发布的i8,同样反响平平,关于产品配置和定价的质疑也成了售楼处的售楼小姐——比比皆是。不难看出,理想汽车被迫在产品、销量、舆论三重压力中拔河,手心已是汗迹斑斑。
这回“打脸”,更多人把它总结为“销量焦虑下的虚假宣传自爆”。乍听挺带劲,其实也是行业陈词。有人说,这是理想为了搏关注而舍命一搏;但要我说,“营销翻车”未必是销量危机的直接诱因,更多像一针“揭穿的麻醉剂”。市场下行,内部预压力山大,谁能按捺不住想搞个大新闻,激一激大众和上司的神经。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套路和“P图里偷偷加滤镜”一个命运,最终不但没美化效果,还被发现加班晚回家。
说到底,消费者不是温水青蛙。虚假宣传这种事,总归只是短期刺激,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广告能让你短暂成为网红,产品和服务却决定了你能否熬过下一个财年。理想汽车刚出来那几年,靠“家庭用户体验至上”杀出重围,现在回看,营销的“骚操作”开始逐渐压过了产品本身的光芒。遗憾的是,汽车不是某款“甜到掉牙”的新饮料,消费者只会越来越挑剔。每次巨头犯错,都能引来满屏弹幕:“再不老实点,市场分分钟教做人。”
这里面,也许有个更值得琢磨的问题:到底是企业更擅长“蹭热点”,还是法规更懂“打补丁”?是不是在压力环境下,每家车企都绕不开“先抄路、被抓、再叫好”这条旋转木马?还是说,现在的竞争环境,已经逼得所有人都在玩边缘试探游戏,一边追求市场突破,一边祈祷别撞上真正的红线。像我这样,见惯了公关稿、申明信和道歉函的人,有种职业病:对每一句“我们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沟通”都已麻木。
但市场不会无休止为“聪明人”让路,法律也会用“不打招呼”的方式提醒车企:对规范的轻视,就是给自己埋雷。人与广告师斗,其乐无穷,但别太入戏,否则最后伤到的常常不是同行,而是自己。
理想汽车之后还能不能回到头部位置?它们又该在哪条线上重新找准“理想”而非“误区”?你怎么看?评论区自有答案,正如证据链里,总有一环来自冷静的旁观者。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