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2025年第54号公告,宣布自2026年1月1日起,对纯电动乘用车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这一政策被业内解读为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升级"的关键举措,将从根本上规范行业出口秩序。
此次纳入管理的纯电动乘用车明确指向"仅装有驱动电动机的具有车辆识别代码(VIN码)的其他载人车辆",对应海关商品编号8703801090 。政策框架沿用《关于进一步规范汽车和摩托车产品出口秩序的通知》(商产发〔2012〕318号)的成熟体系,对企业申报资质、申领程序、许可证发放等作出明确规范,海关检验则依据现行进出口商品检验目录执行 。
政策出台背后,是中国纯电动乘用车出口的爆发式增长与行业乱象并存的现实。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1-7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达119.9万辆,同比增长57.1%;1-8月出口量进一步攀升至153.2万辆,同比增幅高达87.3% 。但高速增长中,"0公里二手车"冒充新车出口、劣质产品流入海外市场等问题时有发生,不仅扰乱海外竞争秩序,更损害了中国汽车的国际信誉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摩托车因低价劣质导致海外市场萎缩的教训,也为新能源汽车出口敲响了警钟。
许可证管理通过设定硬性门槛实现行业筛选。根据政策要求,申报企业需列入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并具备强制性产品认证,其中一类企业需满足年出口量超1万辆、境外售后网点达50个等条件 。这意味着只有具备技术实力、合规能力和完善海外服务体系的企业才能获得出口资质,从源头遏制低质产品出口和低价内卷乱象。
专家普遍认为,政策将重构出口竞争格局。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许可证管理能规范海外市场秩序,防止内卷式价格战,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形象 。中汽中心专家吴松泉则强调,此举将从强化品牌责任、提升服务水平、遏制低价竞争三个层面构建健康出口生态 。短期内企业或面临资质申请的成本增加,但长期来看,行业集中度将显著提升,头部企业的技术与渠道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从产业发展视角看,这一政策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通过淘汰不合规企业、引导资源向优质主体集中,不仅能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更能为应对海外贸易壁垒奠定基础。正如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洪涛所言,许可证管理不是限制出口,而是通过规范引导,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升级,助力中国从"电动汽车出口大国"向"出口强国"转型。
目前,相关企业正加速对照资质要求推进准备工作。随着2026年1月1日实施日期临近,中国纯电动乘用车出口将迎来新一轮洗牌,更加规范、更具竞争力的出口生态正在形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