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一切技术参数都是合规的,怎么还能出问题?这年头,办个事怎么就这么难?
西山脚下,本该是宁静祥和之地,我却在这儿经历了一场荒诞的“考斯特落户记”。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公司新买了幾台丰田考斯特,需要办理落户。这些车都是官方改装,手续齐全,按理说应该一路绿灯。可偏偏就栽在了这个专门给大货车做检测的检测站。
检测站的工作人员,眼神犀利,仿佛能一眼看出车辆的“灵魂”。他们围着考斯特转了几圈,最终,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指出了几处“致命”的缺陷:水杯位置不对,安全锤数量不对。我当时就懵了,这跟技术参数有关系吗?这车可是官方改装的,所有一切技术参数都有官方公告为证!难道官方公告还有错?我试图跟他们讲道理,解释这些问题和技术参数无关,但他们只是摇头,一副“你懂什么”的表情。
没办法,只能去找检测站负责人。两条烟递过去,之前的“致命缺陷”神奇地消失了。我心想,总算能顺利上牌了吧?Too young, too naive!负责人刚点头,旁边一位工作人员又冒出来,指着我递交的营业执照复印件说:“这不行,你这个是扫描件打印的,外框小了点,得用原件复印的才行。”我拿起两张复印件,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愣是没看出啥区别。这外框大小能影响车辆上牌?莫非这其中蕴藏着什么风水玄学?
工作人员看我一脸茫然,解释说:“扫描件打印的和复印件不一样,复印件更正式,我们也更好交差。”我算是听明白了,合着是为了让他们“更好交差”。为了尽快完成落户,我只能开车四十多公里回公司,取公章,重新复印盖章。来回跑了八十多公里,就为了这复印件上几毫米的差距!你说这荒唐不荒唐?
这检测站的种种操作,到底是“吃拿卡要”的老毛病,还是真的“怕担责”?如果是怕担责,仔细检查车辆本身我能理解,但这营业执照复印件的“讲究”,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扫描打印的复印件就能让他们担责,而原件复印的就不会?这其中的逻辑,谁能给我解释解释?
现在回想起来,整个过程就像一出荒诞剧。我像个提线木偶,被检测站的工作人员牵着鼻子走。他们一会儿挑这儿,一会儿挑那儿,直到我“懂事”地送了礼,才勉强放行。这不禁让我思考,在其他地方,类似的情况是否也存在?那些没有送礼,或者不懂“规矩”的人,又会面临怎样的困境?这“灵活的标准”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潜规则”?
或许,我只是众多遭遇类似经历中的一员。但我想,这样的事情不应该再发生。我们需要一个更加透明、高效、公平的办事环境,而不是让这些“潜规则”继续滋生蔓延。你说,对不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