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销量分化
当保时捷公布上半年的销售数据时,太平洋两边的反应简直不一样。全球一共卖了146,391辆,但整体销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不过新能源车的占比却历史性地达到了36%。可是在中国市场,销量直接暴跌了28%,这就像在保时捷的财报上撕开了一道口子,特别扎眼。
保时捷全球市场分化
保时捷在北美市场真是牛气冲天,交付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达到了43,577辆,创下了历史新高。虽然关税上涨让很多人担心,但保时捷靠着价格保护策略和产品供应的优化,硬是顶住了压力,在风浪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不只是北美,海外和其他新兴市场也表现亮眼,交付了30,158辆新车,同样刷新了纪录。
不过,地球另一边的中国,情况就不太一样了。以前中国可是保时捷全球销量的“现金牛”,占了三分之一,但现在只卖出了21,302辆,成绩明显下滑。
中国市场这波下跌其实早就有了迹象:2022年跌了2.5%,2023年跌了15%,到了2024年直接暴跌了28%。曾经最受欢迎的Taycan、Macan、帕拉梅拉这些车型,现在成了销量下滑的重灾区,跌幅分别达到了49%、5%和13%。
展厅里现车堆得满满当当,以前那些趾高气昂的销售现在都开始在朋友圈吆喝:“现车多得很,各种颜色都有,价格也不贵。”
保时捷在中国正经历一场价值体系的重新洗牌。现在比亚迪的仰望U8已经在百万级市场站稳了脚跟,问界M9、理想L9也凭借强大的智能配置和舒适体验,抢走了不少高端客户。传统豪华品牌的光环,正在一点点褪去。
保时捷德国总经理罗伯特·阿德尔之前说“Taycan是全球最棒的电动车”,可是在体验过中国新势力产品的消费者听来,这句话听起来真的有点无力。
保时捷困境与复苏之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句话用在保时捷最近的处境上再合适不过了。
去年5月,保时捷和经销商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因为压库问题,很多经销商集体抗议,要求换高管、提高补贴。到了年底,义乌、唐山、郑州等地的多家门店突然关门,原本计划的新年活动也被取消,连“凌驾风雪”这样的试驾活动也停办了。无奈之下,保时捷中国总裁潘励驰只好宣布:未来两年要对经销商网络进行优化,最终只保留大约100家门店。
虽然现在看起来形势不太乐观,但黑暗中还是有光亮的。
比如,纯电版Macan在今年上半年交付了25,884辆,占整个Macan系列销量的近60%,直接带动了整个系列销量增长了15%。Panamera也表现不俗,卖出了14,975辆,同比增长13%。这些数据说明,保时捷的产品力还是有的,只是需要重新找到和中国市场之间的“节奏”,让双方更合拍一点。
电动化加速布局
保时捷正在加快本土化的步伐。
他们新成立了技术部门,不只是负责研发适配本地市场的产品,还肩负起了本地采购和质量把控的重任。潘励驰现在把当前的状态比作一场耐力赛的热身阶段:“我们会在2025年进入真正的‘热身圈’,为接下来的冲刺做准备。” 这可不是客气话——如今全球电动车的交付量已经占到36%(其中纯电占23.5%,插混占12.6%),相比之前增长了14.5个百分点,保时捷在电动化方面的决心已经很明显了。
现在,电动车时代重新定义了“豪华”的概念。
现在的消费者不再只关注底盘调校和操控感,他们更看重的是“智能座舱的流畅体验、辅助驾驶的精准可靠,以及品牌与用户之间的情感共鸣”。当中国的新势力车企把这些都当作标配来提供时,如果保时捷还只是死守机械性能这一项优势,那在整体体验上的评分肯定就会被拉下一大截。
保时捷的蜕变之路
保时捷虽然转身有点慢,但每一步都走得特别坚定。
这段阵痛并不是终点,反而是它蜕变的开始。当那只曾经高傲的斯图加特骏马,在中国市场面对重重困难时,学会了低头前行,它的下一步,也许会走得更稳、更远。
保时捷该学中国新势力吗?
互动话题:保时捷是不是得放下身段,向中国新势力学点东西?
**支持派说:**
现在都2024年了,百万豪车连个语音助手都反应慢,这还怎么跟年轻人玩?必须得学中国新势力,把智能体验搞上去,不然真要被时代甩下车了。
**反对派说:**
保时捷的豪华不是靠智能功能堆出来的,要是为了迎合市场把自己变成“德系理想”,那还叫保时捷吗?品牌溢价早就不是靠硬件撑起来的,是靠那份“纯粹”和“尊贵”。
**中间派说:**
要不这样,成立一个独立子品牌,既保留保时捷的纯血跑车基因,又吸收中国新势力在智能和电动方面的优势。两边都不耽误,还能拓展新市场,这才是双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