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汽车 行业频道】近日,比亚迪官方发布了4月智驾车型销售数据——比亚迪以213325辆的智驾车型单月销量(占其国内乘用车销量的71%),以及超48万辆的累计销量(截至2025年4月底),毫无悬念地稳坐智能辅助驾驶车型销量榜的头把交椅。
细分数据显示,比亚迪王朝/海洋系列贡献190617辆,方程豹、腾势等子品牌分别售出9068辆和13519辆。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智驾车型的渗透率已经达到71%,意味着每售出10台比亚迪车型,就有7台搭载了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这种规模化的普及速度,在行业内也找不出第二家车企了。
受比亚迪这份榜单的启发,太平洋汽车基于乘联会及第三方数据平台的交叉验证,也梳理出了一份“智能驾驶辅助车型4月品牌销量排行榜(下文简称智驾销量榜)”。从我们统计的数据看,比亚迪毫无悬念地稳坐智驾车型销量头把交椅,其领先优势甚至超过鸿蒙智行、理想、小鹏等品牌销量总和的两倍,中国智驾汽车市场“一超多强”的格局已经清晰地呈现出来。
说到做到:“全民智驾”战略全面落地
比亚迪能在智驾市场一骑绝尘,与其2025年2月发布的“全民智驾”战略密不可分。该战略以“天神之眼”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技术矩阵为核心,构建起覆盖多品牌、多场景的智驾产品体系。其中,“天神之眼 A”三激光版搭载于高端的仰望品牌,“天神之眼 B”激光版服务于腾势及比亚迪品牌,“天神之眼 C”三目版则适配方程豹及比亚迪品牌,形成了从高端到主流市场的全面覆盖。
相比之下,智驾销量榜其他车企的智驾战略执行则存在明显差异。例如,某品牌入门版车型仅配备基础辅助驾驶,而高配车型才提供高速NOA功能;某品牌辅助驾驶系统缺乏自动上下匝道能力;某品牌入门版车型仅支持L2级基础功能等等。这种"高低配功能分层"策略与比亚迪"全系智驾"形成鲜明对比,也反映出不同企业对智驾技术普惠的差异化理解。
而每天超3000万公里的累计智驾数据生成量,更是为比亚迪的智驾系统进化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在智驾端到端大模型时代,数据量直接决定了系统的进化速度和功能体验。比亚迪凭借行业最大的智驾数据底座,也逐渐构建起难以逾越的技术护城河。
三大底气支撑“全民智驾”战略
在智能化下半场,比亚迪敢于率先开启全民智驾时代,源于其三大核心底气。
首先是数据优势,其构建的中国最大车云数据库,为智驾系统的持续优化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其次是研发实力,超12万名研发人员(其中5000多名智驾工程师)组成的全球最大研发团队,实现了软硬件全栈自研,确保技术迭代的自主性和高效性;最后是制造体系优势,依托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体系,比亚迪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大幅降低智驾技术的普及成本,让高端技术走向大众市场。
这种“重投入、舍得投入、持续投入”的策略,彰显了比亚迪贯彻智能化战略的坚定决心。全民智驾战略的本质,是通过技术普惠让智能驾驶辅助技术从少数人的“科技玩具”变为多数人的“出行标配”,这不仅加速了自身产品的竞争力提升,更推动了整个行业向智能化方向大步迈进。
智驾是安全出行最强的守护
在智能化的浪潮中,比亚迪始终坚守“安全是一辆电动车最大的豪华”这一理念。在全民智驾战略发布会上,比亚迪再次强调“智驾是安全出行最强的守护”,将安全置于智驾技术研发的核心位置。
从技术层面看,比亚迪的智驾系统具备强大的主动安全能力。自动紧急制动(AEB)、低速紧急制动(MEB)等功能,能够实时监测路况,精准识别潜在危险并及时作出反应,面对突发的行人横穿或车辆加塞,智驾系统可在瞬间完成判断并实施制动,避免事故发生;而车道领航(ICC)、窄道通行(NRP)等功能,则通过精准的路径规划和车身控制,减少因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剐蹭等事故,让驾驶过程更加从容安全。
这种将安全融入智驾基因的理念,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随着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接受度的提升,安全性能成为他们选择智驾车型的重要考量因素。比亚迪以安全为底色的智驾技术,不仅赢得了市场的信任,更树立了行业的价值标杆。
编辑点评
此次比亚迪发布4月智驾车型销售数据,为行业带来了多方面的启示。其一,技术普惠是智能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规模化效应降低成本,让高端技术走向大众,才能真正推动行业进步;其二,数据、研发和制造能力的协同发展,是智驾技术持续进化的关键,单一维度的优势难以在长期竞争中立足;其三,安全是智能化的前提和底线,任何技术创新都应建立在保障用户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之上。
随着“全民智驾”战略的深入推进,比亚迪智驾车型的市场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其每天数千万公里的智驾数据积累,将加速智驾系统向更高级别进化。与此同时,比亚迪的探索也必定能带动更多车企加大在智驾领域的投入,共同做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推动世界汽车工业向智能化、安全化、普惠化方向发展。
在这场智能化变革中,比亚迪的“全民智驾”战略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更是一场关于出行价值的重新定义,让智能驾驶真正成为全民可及的安全守护。在我们看来,行业的终极目标,应该是通过技术普惠与安全进化,让每一次出行都尊重生命,守护生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