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频挖宝马技术人,今年已带走七位高管,欧洲研发中心成关键

如果中国汽车界是一场大型的宫斗剧,那小米汽车绝对是那个不停在别人院里刨墙角的小人物,手里还捏着一把吉祥物,嘴上喊着:“创新无止境,挖人不犯罪。”

小米刚开始造车那阵子,靠的是摸着吉利过河。摸着摸着,发现吉利河浅,宝马湖深,不如直接下湖游泳。毕竟,谁不想离“豪华”近点,哪怕只剩一根毫毛贴在自己身上也能吹半年。所以雷军公布造车那一刻,先去吉利家偷了个院长,后来又把目光投向了宝马总部,德国慕尼黑的气氛忽然变得像“德国版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连当地啤酒都多了点中国味。

最近小米又从宝马家里叼回了一根大牛——还不是普通牛,是那种专门搞座舱设计、电子控制的大牛。人家刚更新完领英小档案,可能都没来得及往朋友圈里分享,就成了中国互联网热搜的新贵。你说小米是造车的新贵,德国人觉得是人才黑洞,我们旁观者倒像看相亲节目:隔壁技术帅哥总被邻居拐走,要不也该警告宝马,看好你家门铃,咱小米说不定哪天连工程师家里扫地机器人都一块带回去。

当然,这都不是第一回了。据说今年宝马家已经被小米挖走了七根大牛,德国技术团队都成了小米的后院花园。照这趋势发展下去,德国邻居估计正琢磨是不是要把办公室钥匙直接交雷军保管,免得他们累得每天统计又少了谁。

小米汽车频挖宝马技术人,今年已带走七位高管,欧洲研发中心成关键-有驾

你不得不佩服小米的造车路径,先拿吉利垫底,再宝马加码,妥妥的“鸡头凤尾论”实践者。不过谁都知道,凤尾再精致,贴在鸡头上也是卖鸡蛋,不管雷军鼓的多响,最后那蛋怎么敲开还得看里面有没有宝马基因。

说回来,小米早期吉利含量高,本来是大众的秘密,后来也懒得遮掩,直接把吉利院长叫到总部开餐——吃的是车型规划,喝的是结构原浆。再后来小米SU7出来,跑赛道、飚性能,都能压一批吉利系;雷军一发言,舆论场上就有小米和吉利怎么隔空对撕的戏码。要不是宝马那份子加得越来越多,估计还得继续和吉利上演“谁是早教老师”的拉锯战。

但是雷军不甘心做文明大锅饭,他说要升级,那就必须去德国找点“正宗豪华配料”。于是,宝马成了新菜单,慕尼黑成了小米的后厨。你在这边刷抖音,雷军在那边炒工程师。宝马员工今天是外聘,明天就成了小米新贵。德国隔壁搞不好邻里关系,都能怪小米活跃太猛。

你别说,小米宝马团越来越有点意思,研究电控、座舱体验、车辆动态,原来中国的工程师换了马甲就能变成宝马级。比如那位Kai Langer,宝马集团设计总监,22年经验,全球新能源圈的“祖师爷级大牛”。被雷军挖走后,朋友圈估计都得删光德国工程师,以免邻居嫉妒。小米汽车工业设计总经理李田原,曾经就在他的团队玩耍,现在又成了小米汽车设计头头。果然,世界是个大圈,兜兜转转还是自家人。

研发不是讲情怀,是讲“拼团”。小米慕尼黑研发中心首发三大德国“老炮”,个个在宝马和劳斯莱斯打拼10年以上。你说现在是小米欧洲研发中心,其实就是“宝马二厂”。团队整车负责人 Dusan Sarac,劳斯莱斯过来,首席工程师Jannis Hellwig,性能车和赛车全能。你指望这样一批人全力为小米造车,最后出来的车不带点宝马劲,宝马自己都觉得丢人。

你以为小米只是挖人?错!人挖了,灵魂也拎走了。比如小米的新座舱“天际屏”,雷军吹得神乎其神,说这是行业首秀,搞得好像一夜之间把汽车人机交互提到了科幻片。实际宝马2023年年初就已经端出全景视域桥概念,九月份概念车就展示了挨近量产的产品。中国互联网上说小米是创新,德国人觉得自己被山寨,专家点评“看谁吹得响”。最后结果却又是宝马效果更好。

你看,搞技术就像做菜:材料可以一样,锅不一样,吃起来也能不一样。雷军找宝马人,学宝马菜谱,还顶着小米logo在赛道上刷圈。性能压倒吉利,一部分靠宝马基因。将来小米新车越来越像宝马,不用高端滤镜也能在欧洲路上横着走。你要说这是“弯道超车”,其实宝马都快给小米搭直升飞机了。

前瞻点想,小米SU7、小米YU7不光是为中国消费者准备,也是谋划出海欧洲市场,立志进军全球“豪华舞池”。卢伟冰说2027年要去欧洲玩,估计德国人都得备好药,迎接“中国宝马”。小米还放话,不打算为欧洲市场重新设计特供款,这意思就明摆着:啥都是中国那一套,你们爱买不买。你让德国老铁听了,估计牙都气疼了——惯常的中国式定价“加量又加价”。

小米汽车频挖宝马技术人,今年已带走七位高管,欧洲研发中心成关键-有驾
小米汽车频挖宝马技术人,今年已带走七位高管,欧洲研发中心成关键-有驾

但问题也不是没有,毕竟中欧市场喜好有差距。中国车主喜欢柔软悬架,欧洲铁骑看重操控,你做同一款车,怎么同时实现父母亲爱的沙发和德国小伙的赛道体验?这就是考验小米“宝马班子”的时候了,不解决,那欧洲市场就是纸上谈兵。

所以小米汽车欧洲研发中心就变得奇重要无比。你看人都被挖走了,班子齐备,整车控制、性能调校、座舱交互全是德国工艺,最后小米出一车,德国人开一圈,说不定还要感慨:“虽然logo不对,开起来还有点东西。”你以为这是融合,其实是“野蛮生长”。欧洲汽车工业这么多年秉持高贵冷艳,小米一脚门槛进去了,用中国品牌上演德国设计,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可以说,小米汽车是一边在中国玩出大新闻,一边在欧洲乱翻菜谱。宝马含量越来越高,小米车子越来越像豪华牌照,雷军笑得越来越像德国人。但话也不能说死,毕竟你可以挖人,但吃得下不代表消化得掉,最后出来是宝马牛排还是小米小炒,得靠消费者味蕾决定。

小米造车,如果有一天真的在欧洲街头和宝马齐头并进,还得感谢德国工程师们没把办公室指纹锁换成国标接口。雷军要是在朋友圈发完新车广告,还能顺便说一句:“感谢宝马、吉利、德国技术,感谢大家没有报警。”

小米汽车频挖宝马技术人,今年已带走七位高管,欧洲研发中心成关键-有驾

所以说,科技创新这件事,说白了就是吃别人的剩饭,披自己的外套,摆出“自主研发”的姿势,然后指望全世界信你的技术是刚刚发明的。小米汽车,下一辆看起来更像宝马,这不是巧合,顶多是命运开的一个荒唐玩笑。

至于消费者呢,只要车好开,性能够装,牌照帅气,管你舍不舍得贴个宝马标。毕竟宝马好,小米便宜,两全其美的事,谁不爱呢?要是哪天宝马德国总部贴出“大门紧闭,严防小米”警示牌,那也不奇怪。做事有头有尾,挖人也有套路,小米这一套德国功夫,技术不为我用,就为我所用。

开到头来,科技创新嘛,都是拼人头、攒故事,等明天小米SU7接着出,然后又像宝马一样奔驰,德国人说不定得感慨:“原来世界是大圈,下一辆宝马,竟然开着小米的心脏。”如果你觉得这话不合理,那只能说明——你还不够懂荒谬。

小米汽车频挖宝马技术人,今年已带走七位高管,欧洲研发中心成关键-有驾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