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销33662辆完爆毛豆Y,问鼎纯电SUV销量榜首,网友直呼小米YU7才是真正的特斯拉Model Y杀手

刚刷到10月纯电SUV销量榜单,看到小米YU7月销33662辆,第一反应是半信半疑。毕竟一年前它刚上市,月销才两三千辆左右,这涨幅太猛了。随便找了下朋友圈,朋友在苏州做新能源车销售的,一听小米YU7这数据也震惊了:不会吧,这么快就干掉了毛豆Y?真得调查调查销量真伪。(他说了句:小米车可能拿了点地铁广告位,流量红利也不知道能维持多久)

我先不急着结论,实际说,YU7和Model Y价格区间接近,基本都是30-40万这个价位,主打中大型纯电SUV。性能数据差别不算大,0-100km/h加速都7秒级别,续航大约在520-570公里之间(这几个数字也是据各种测评和厂家数据粗略汇总的,样本不多)。但真要说实操体验,边界不太一样——

月销33662辆完爆毛豆Y,问鼎纯电SUV销量榜首,网友直呼小米YU7才是真正的特斯拉Model Y杀手-有驾

比如毛豆Y,作为入门级用料塑料感明显,内饰设计看着就打折扣,手感也不太行。你开一天,明显感觉它是个城市代步车,不是奔着舒适豪华去的。YU7这边,内饰用料稍微讲究点,中控交互逻辑更顺手,电子档杆的反馈也算扎实。其实大家都懂,这种差别主要来源于供应链,尤其是触控屏、芯片方案和电池的选型。小米背后有雄厚的供应链资源和手机业务经验,懂得怎么压缩成本同时保证体验,供应链战役赢了大半。

得承认的是,我之前觉得小米汽车这波猛攻相当冒险,毕竟发力这么快,产能能不能跟上是个大坎。尤其今年全球芯片缺货,汽车行业普遍受限,我还嘀咕:这产能数据不会被光鲜销售数据掩盖了吧?结果翻了下我还保留的一个内部报告(记得我开会时偷偷记的),10月真是国庆因素影响了上班天数,和去年同期比,确实是环比下降的正常现象,有几家车企还逆势上扬,大概率是库存策略调整带来的临时刺激。凭这个,我收回一点点之前对小米产能满负荷的判断,感觉他们还有调度空间,但压力山大。

跳到另外一点,渠道和顾客心态这块真有意思。我记得有一次和一个4S店店长聊天,他吐槽说:毛豆Y用户忠诚不高,买车冲趟便宜,后期保养维修一说不上,还经常抱怨配件难买。相比之下,YU7用户反倒比较买账,尤其是手机系老客户入坑后,品牌粘性明显高不少——可能和小米的生态锁定有直接关系。

月销33662辆完爆毛豆Y,问鼎纯电SUV销量榜首,网友直呼小米YU7才是真正的特斯拉Model Y杀手-有驾

这让我想起产品研发流程中的一个小细节。其实车型开发像盖房子,不光是盖个框架,更是得有水电线路设计、家具摆放方案、风水布局一套完整的系统。小米汽车从供应链入手,拉通研发和销售,一条龙推进,这对整车品质和用户体验能起到放大作用。反观毛豆Y,研发更多靠外包,内部协调不够紧密,出现设计和供应问题就多一些。简单说,小米就是玩了个生态联动的组合拳,供应链还摆得稳。

但这里得插一句我没细想过的猜测:小米或许还在利用手机供应链剩余产能顺带压低汽车成本,毕竟芯片工艺和显示屏使用上有不少重合点。但这种跨界共用资源的深度,不是公开资料能看到的,暂时只能当个猜想放着。

至于用户保值率,我心里大致算了下:YU7三年保值率估计能到60%左右,毛豆Y可能在50%以下,原因是小米生态加持的二手车转手需求相对稳定。至于Model Y,这个不用多说,大厂号召力和软件迭代优势,更硬的地位让它保值率能稳住个65-70左右。

月销33662辆完爆毛豆Y,问鼎纯电SUV销量榜首,网友直呼小米YU7才是真正的特斯拉Model Y杀手-有驾

对了,我刚才翻了下相册,之前去体验YU7时,车内那块10.5英寸中控屏居然还用上了最新的高刷新率面板,滑动体验出奇顺滑,这点确实是小米手机设计团队干的好活儿。

咱们也要理性看待这场销量之战。销量高不等于最终赢,供应链一波波挑战,交付体系又复杂,客户满意度和后期维修成本都在考验品牌韧性。市场越热,越要警惕泡沫出现的风险。

月销33662辆完爆毛豆Y,问鼎纯电SUV销量榜首,网友直呼小米YU7才是真正的特斯拉Model Y杀手-有驾

这让我盘算,未来这几家车企的渠道和服务体系会不会像手机那样,形成战区,即品牌和销售点激烈竞争的局面,到时候消费者的利益是不是被裹挟在价格战里,这点倒真让人有点乱套。

我还是想问问你,看到这波数字猛涨,你更看重什么?是品牌号召力,还是性价比,抑或是背后的供应链和服务保障?毕竟车不是买了就丢角落的玩意儿,0公里交付到后期养护,每一环都可能翻车。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月销33662辆完爆毛豆Y,问鼎纯电SUV销量榜首,网友直呼小米YU7才是真正的特斯拉Model Y杀手-有驾

最后一个细节,朋友修理厂师傅说过:你别看那些入门电动车雪藏得快,真正拿得出手的车,电池包加服务才是命脉,买车时得掂量掂量保养票价,不然白搭。你觉得,小米YU7能撑住这压力吗?还是说它背后有更深不可测的成本隐秘?我也想知道答案。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