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万辆越野传奇,月产破万的新征程
火花。机械臂。0.3秒完成一次精准焊接。在顺义赵全营的北京越野智能工厂,第10001辆车身滑下产线时,LED屏跳出“达成”二字。没有庆典音乐,只有机器人作业的嗡鸣。但每个工人都知道,他们刚刚见证历史。
这不仅是单月产量首次破万的突破。更是累计生产突破320万辆的厚重积淀。两个数字叠加,勾勒出中国越野车发明者的六十七年跋涉。
• • •
回溯1965年。第一辆BJ212驶下生产线。它粗犷的线条里,藏着国防建设的迫切需求。那时没人能预料,这个“方盒子”会红遍大江南北,占据全国轻型越野车80% 以上的市场份额。更没想到,72万台的累计产量,会成为一种“情结”。一种深植于几代人心中的越野启蒙。
军车品质是刻入骨髓的基因。在越野车生产基地,BJ40与BJ80实行民用越野车与军车共线生产。48台机器人负责120道涂装工序,全自动化作业不仅保证漆膜一致,更杜绝了人为操作污染。军工标准把民用车水准整体带高。一位老师傅说得好:“越野得经得起豁。”
但情怀不能当饭吃。市场要的是实打实的性能。
2025年,BJ40增程满油满电从北京开往上海。满载四人加八个行李箱,最终成绩972公里。增程式混动技术彻底打破了“越野车等于油老虎”的魔咒。预售48小时订单破万。这不是偶然。
更关键的是安全。BJ40增程内嵌金属防滚架,采用79.8%的热成型钢和高强钢。电池拥有三层防护:玄武护甲、47毫米护板间隙、柔性越野底盘。安全,永远是最大的豪华。
而市场给出了最真实的回应。2025年1-8月,北京越野终端销量同比劲增36%。连续五个月销量破万。在新能源与硬派越野的交叉路口,北京越野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 • •
全球化布局也在同步加速。沙特沙漠里,BJ40被当作“沙漠出租车”。德国不来梅哈芬港,45辆北京魔方登陆欧洲。2024年前三季度,北京越野出口量同比增长60%。硬派越野SUV在海外展现出极强竞争力。
背后的支撑是技术。魔核电驱“3X3”超级驱动方案,融合了三大越野硬核与三大越野智电。太极柔性底盘、“极光”电池、“极锋”电机。全职智能补电、全域智能决策、全气候智能热控。这套方案让越野与电驱真正实现双向奔赴。
但一切技术最终要回归于人。
“无兄弟,不越野”。北京越野已运营上百家车友俱乐部。阿拉善英雄会、环塔拉力赛,这些场景不仅是性能试炼场,更是情感连接点。从越野狂热者到爱好者再到向往者,一个完整的用户生态已然形成。
• • •
未来清晰可见。北汽“三年跃升行动”目标明确:到2027年整车销量突破3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年销目标200万辆。新能源占比超过50%。研发费用累计将超千亿元,重点布局固态电池、氢能、自动驾驶。
而这一切的起点,依然是那座智能工厂。280余台机器人、90%产线综合自动化率、100%自动化核心工艺。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制造最硬核的底气。
产量破万不是终点。只是新旅程的起点。就像北汽集团董事长张建勇所言:要“深入践行‘北汽新作风’,在新能源化、智能化转型中勇立潮头”。
流水线永不停歇。下一辆车可能驶向城市街道,也可能挑战荒野沙漠。但无论如何,当方向盘握在手中,目的地永远在前方。
越野的本质从未改变。只是如今,它有了更强大的心脏,更智慧的头脑,和更坚定的方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