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亿车企一夜归零?Jeep国产梦碎谁之过?

170亿车企一夜归零?Jeep国产梦碎谁之过?

长沙中院一纸裁定,彻底宣告广汽菲克(全称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破产,没救了。7月8日管理人通报说,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砸下170亿搞Jeep国产化的合资车企,在经历销量暴跌、股东打架、钱不够还债的重重难关后,最终还是倒下了,彻底告别中国市场。

广汽集团回应说尊重法院决定,这就是正常破产流程。回想2016年,广汽菲克销量近18万台,暴涨260%,风光得很;可到了2022年上半年,竟然只卖了1861台,惨不忍睹。短短几年,从巅峰摔到谷底,这不光是一个合资品牌玩完了的故事,更是中国汽车行业合资模式遇到大麻烦的典型例子。它为啥不行了?产品没找准位置、中外两边没协调好、时代变得太快,都是问题。

170亿车企一夜归零?Jeep国产梦碎谁之过?-有驾

曾经也阔过:
2010年,广汽和菲亚特克莱斯勒(后来变成Stellantis集团)各出一半钱,搞了个广汽菲克,总投资170亿,目标是要做世界级大厂。当时大家觉得,这能让Jeep在中国扎根更深。之前Jeep靠进口车打出了“硬派越野”的名头,“不是所有吉普都叫Jeep”这广告词,很多人记得。

后来几年,广汽菲克一步步推进国产化。2016到2017年,是它的黄金时代。Jeep自由光、自由侠、指南者三款SUV国产后,销量像坐火箭。2016年卖了近18万台,暴涨260%;2017年更是冲上22.2万台,挤进主流合资队伍。指南者一个月能卖一万多台,自由光也接近万台,Jeep第一次在中国尝到“爆款”甜头。

这成功主要靠踩对了点。那时中国SUV市场每年疯长40%,Jeep靠着“专业SUV”的招牌,比别的合资牌子显得特别。广汽有本地生产和销售网络,Stellantis有Jeep牌子技术,当时看是“强强联手”。

好景不长,问题来了:
但隐患也埋下了。2018年,广汽菲克因为“烧机油”问题上了央视315晚会,质量危机成了销量崩盘的开始。当年销量就暴跌43.6%,只剩12.5万台,比2017年少卖近10万台。更要命的是,Jeep的产品越来越不像自己了,为了抢普通家庭SUV市场,丢掉了“硬派越野”的核心特色。结果呢?销量一路狂泻:2019年再跌41%到7.39万台,2020年又掉45.2%到4.05万台,2021年直接腰斩剩2.01万台。到了2022年上半年,只卖了1861台,工厂基本停工。

汽车专家分析说,Jeep的根是“硬派越野”,但广汽菲克国产后主打家用SUV,这就拧巴了。早几年成功是赶上了SUV热潮,不是品牌真有多强。等市场竞争激烈了,国产牌子也起来了,Jeep就尴尬了:顶着“专业SUV”的帽子,价格下不来,拼成本又拼不过国产车,卡在中间,高不成低不就。

合资模式碰壁,内斗成致命伤:
广汽菲克的失败,光怪质量危机不够,是多个战略错误加上时代变化一起搞垮的。这失败也给传统合资模式在新时期敲了警钟。

Jeep的基因是“自由、探索、硬核”,但国产后走城市家用路线,把最核心的东西稀释了。结果两头不讨好:玩越野的嫌它不够硬,普通家庭觉得它不如丰田本田可靠,拼性价比又打不过哈弗H6这些国产车。消费者发现Jeep的城市SUV既不舒适又丢了越野魂,自然就不买了。

更糟的是战略:2018年把轿车(菲翔、致悦)都停产了,所有资源押在Jeep一个品牌上。短期看是集中火力,风险却极大,等于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里。Jeep一出质量问题,整个公司就没了缓冲,直接暴露在风险下,特别脆弱。

如果说产品和战略是慢性病,那股东内斗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22年初,外方Stellantis突然说要增持股到75%,广汽集团坚决反对。这场股权大战暴露了合资模式的硬伤:中外双方在战略、利益上根本谈不拢。Stellantis想多拿控制权,广汽不想放权,最后只能“分手”。这场内斗消耗巨大精力,管理层忙着争权夺利,错过了自救的最后机会。专家指出,这导致资源投入不足,市场反应慢,比如在电动车转型的关键时期,广汽菲克几乎没拿出像样的新能源车。

长期的错误积累,最终引爆了财务危机。到2022年9月,广汽菲克总负债高达81.13亿,欠的钱比家当还多(资产负债率110.8%),直接导致破产。广汽集团虽然认亏,但也无力回天。

专家认为,广汽菲克破产,根本上是老“市场换技术”合资模式在新时代行不通了。以前靠外方技术输入的模式,在电动化、智能化大潮下撑不住了。现在像比亚迪、广汽埃安这样的本土车企,技术已经能反超了,合资品牌的技术优势没了。同时,Jeep的失败证明,丢掉自己核心特色去贪大求全,只会削弱竞争力。现在消费者更看重实际体验,而不是盲目崇拜品牌,定位清晰特别重要。另外,中外股东如果在战略、文化、利益上不能真正一条心,合资企业就是个空架子,内斗比市场变化更致命。

虽然广汽菲克没了,但Jeep品牌还在通过进口卖车。Stellantis集团说会继续服务中国客户,但这种“轻资产”(主要靠进口,不搞本地大生产)模式在新能源时代能不能活下去,还得打个问号。对广汽集团来说,广汽菲克失败也许是件“好事”,逼得它更专注自家品牌,现在广汽传祺、广汽埃安在新能源赛道上的势头,确实挺猛。


广汽菲克170亿的教训告诉我们,合资车企的老路越来越难走了。你觉得,在电动车当道的今天,下一个面临大考甚至可能退场的合资品牌会是谁?是跟不上转型速度的,还是股东矛盾难解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