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咱们老百姓买车,尤其是选一辆十万出头的家用电动车,心里头总会犯嘀咕。
大家最关心的是啥?
无非就是,这车价格是便宜,但在咱们看不见的地方,厂家是不是就使劲儿省成本了?
那些钢板厚不厚、里面的做工用料到底扎不扎实,这些问题可都关系到咱们一家的安全和日常使用的舒心程度。
光听厂家说得天花乱坠没用,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今天,咱们就跟着专业人士的视角,把这辆话题度不低的深蓝S05给拆开看看,从里到外把它瞧个明明白白,看看它到底对不对得起这个价钱。
咱们先把车头盖打开,一般传统油车打开机盖,里面都是满满当当的发动机、各种管线和油液壶,看着就复杂。
可这辆深蓝S05一打开,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豁然开朗”。
映入眼帘的不是复杂的机械,而是一个非常规整、尺寸巨大的前备箱。
这个空间大到什么程度呢?
放个20寸的登机箱或者日常买菜的大包小包都绰绰有余,这对于家庭用车来说,实用性一下子就上来了。
可问题也来了,这么空,是不是因为车头里面没啥东西,厂家给“简配”了呢?
这恰恰是很多人容易误解的地方。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尤其是纯电动车,前机舱的“空旷”程度,往往反而是衡量技术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之所以能空出这么大的地方,秘密就藏在防火墙附近一个看起来不大的小盒子上。
这个东西叫“八通阀热管理系统”。
这个名字听着挺专业,咱们用大白话解释一下。
它就好比是整个车子的“中央空调总控”。
以前的车,制冷系统、制热系统、给电池散热的系统、给电机降温的系统,可能是好几套独立的管路和零件,东一个西一个,占地方不说,管线还特别长,能量损耗也大。
而深蓝S05用的这套系统,就是把这些功能高度集成在了一起,用一个“总司令”来统一调度。
打个比方,这就像以前的老式台式电脑,一个大大的机箱里,主板、显卡、声卡、网卡都是分开插的,各种线乱七八糟。
而现在呢,一块小小的手机主板,就把所有功能都集成了进去。
深蓝S05的这个设计,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
这种高集成度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第一,省出了巨大的物理空间,这才有了我们看到的那个能装不少东西的前备箱;第二,管路变短,零件变少,能量转换效率更高,理论上也就更省电,同时故障的概率也可能更低。
要知道,这种水平的集成技术,在过去几年,基本上是二十多万甚至更贵的车型才会着重宣传和使用的技术,现在在一辆十多万的车上看到,确实能说明咱们中国品牌在核心技术上是真的下了功夫,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功夫。
看完了“内涵”,咱们再来扒开它的“外衣”,看看筋骨结不结实。
把塑料的前保险杠外壳拆掉后,露出来的就是保护车身和成员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前防撞梁。
这根梁的用料是双层冲压钢板,测量下来厚度有1.50毫米。
这个“双层”是关键,它不是一块实心钢板,而是两块钢板中间留有一定的空隙,形成一个类似“口”字型的结构。
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发生碰撞时,它能像个弹簧一样,通过自身的压扁和变形来吸收掉大部分冲击力,而不是硬碰硬地把力传到驾驶舱。
这根防撞梁的宽度也足够,能覆盖车头大约61.75%的范围,在大部分正面碰撞中都能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
在防撞梁上,我们还能看到三个毫米波雷达的安装位和主动式进气格栅,这说明它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硬件配置上也没有吝啬。
更值得一提的是,拆解中还发现了一个在同价位车型里非常少见的加强结构,专业上叫“Shotgun”。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根从驾驶舱A柱下方,向前弯曲延伸,最后连接到车头纵梁前端的“加强臂”。
这个结构主要是为了应对那种最苛刻、也是最危险的25%小偏置碰撞。
这种碰撞就是车头的一个小角撞上电线杆或者树,冲击力会绕开主防撞梁,直奔驾驶舱而来。
而这根“加强臂”的作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额外提供一个支撑,把这股致命的冲击力有效地引导到车身更坚固的结构上去,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驾驶舱的完整,保护车里的人。
能在这个价位的车上看到这种为极限安全状况考虑的设计,确实是加分项。
接着,我们绕到车子的尾部,看看后面的情况。
后防撞梁用的是一根单层冲压钢板,厚度是1.42毫米,能覆盖车尾大约51.61%的范围。
这个用料和规格,在十万级别的车型里属于一个比较标准的水平,不好也不坏,符合它的身价定位。
不过在细节上,也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地方。
比如车尾用来平衡车内外气压的泄压口,在关门时能让门关得更顺畅,它只在驾驶员一侧开了孔,副驾驶那边虽然留了位置,但是被封死的。
这算是一个非常细微的成本控制点,虽然不影响安全,但能看出厂家在不重要的地方确实是精打细算。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就是这根后防撞梁的位置相对靠里,没有明显地凸出于后尾门。
这就意味着,如果发生那种很低速度的追尾,比如倒车时不小心轻轻碰到了后面的柱子,有可能防撞梁还没接触到,但集成了车标、摄像头和灯具的后尾门就已经先受伤了,那维修成本可就比单纯换个保险杠要高多了。
这一点,车主们在日常用车时需要稍微注意一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