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刚换了份工作,正琢磨怎么给爸妈换辆车,突然看到这政策——北京这个消息放得挺巧的。你知道吗?去年我调研过,市面上100万以内的家用车,燃油和新能源差价其实不大,区间大概1-2万(估算/体感),但未来使用成本差异就挺大。一台车百公里油耗估算在8升左右(样本有限,不一定准),用92号油,一天跑个50公里,就得用掉4块多钱。新能源呢,充电其实便宜很多,按0.3元/千瓦(估算),充满50度电大概15块钱。算下来,如果每天开100公里,用新能源大概比燃油少花8块钱多点。长远看,电池维护成本、充电树去建得多快还不好说,但我心里估计,新能源的总成本可能会慢慢拉开差距。
这让我想到前两天跟同事聊的,他是做供应链的。骗点小东西也挺像车厂设计零件:得考虑到生产线的复杂度和库存成本。比喻嘛就像是你订买菜,要考虑蔬菜的保鲜期限,仓库放置空间,哪个更快用完?供给链合理运转,零件才不至于堆积或断供。就像汽车的某些模块,比如电池包或者大型塑料件,要考虑到供应商的交货时间。尤其像电池,很多工厂在海外,短期内收紧供应就会造成涨价。你说,如果这种政策能持续多长时间?还是说今后会更复杂?我以前还以为新能源普及只是一个趋势,现在看,好像幕后还是供应链在左右舆论。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政府政策调整得挺快的,去年还能说支持新能源,今年就变成指标不限次数了,是不是暗示着某种预期转变?我怀疑,对于车企而言,这是一种引导用户反复切换使用惯的策略——既要让新能源变得经济实惠,又让燃油车不至于被边缘化。而我朋友开的是纯电车,他说:其实我更担心未来充换电站不够。哎,基础设施,才是根本问题。
普通指标不限次数切换,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燃油和新能源之间的你死我活。作为消费者,突然想问个问题:如果我明年再换车、继续用这个指标,是不是可以换几次?我估摸着,可能最少能换两三次吧(体感估算),但真要问细节,目前还在模糊阶段。这不禁让我思考,政策是不是在给车主留了个备用金。比如说,你有一堆指标,想换个更划算的,或者改变出行方式——都可以。
我记得我那个买车的朋友,有次跟我说:我只关心这车跑得快不快,吹牛都是浮云。还真是这样,有时候一台车除了性能,最重要的还是觉得有用得顺手的感觉。你说,新能源和燃油车除了成本差别,驾驶体验会差多少?我个人感觉,电动车的渠道感,偏平滑直接,但有人说,就像是用平底锅煎鸡蛋——很容易掌控,但没有那种给你暴击的激情。
我想正发一下:新能源车的研发投入是不是比燃油车还要大?你会说:怎么看得过于专业?但我觉得,研发就像是厨师不断试菜、调味料一样,要不停调整配比。而供应链就像煮面,一碗好面得先有新鲜的面粉、配料,才能出的味道正宗。汽车厂商也是,要在成本和技术之间找到那条灰线。
提起供应链,我之前翻了下笔记:原本我以为,新能源车几乎完全靠电池,结果发现,除了电池外,车上的电子零件(传感器、芯片)挺像是神经元一样的重要。有时候一颗芯片出问题,整车就卡壳。而最近,大家都在说芯片荒,我猜这问题还会持续很久吧(这段猜测有点随意,不细想的话)。换句话说,车辆的复杂度,比起燃油车更像一盘精致的拼盘,零件多了,可能稳定性反而不比以前容易。
对比两款车:同样价格区间的热销车型,一款是传统品牌的燃油小车,操作感觉扎实,坐感硬朗;另一款是新能源,涨价靠新鲜感,操控更平顺、小巧,但比如转向反馈就没那么真实。我开过一两次新能源,有个感觉,虚拟驾驶舱在那里,但零距离感容易少了点。就像是在模拟游戏,虽然体验升级,但有点少了那份跟车的肌肉关系。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新能源车的未来是不是会越来越像智能手机:用APP控制、心跳似的连接生活?还是说,某天我们会觉得车和手机一样,早就不能分开了?(这段先按下不表)可我始终觉得,真正的用户体验,还是得落在那一脚踩到油门的实际感受上。你会不会觉得,现在的车都像鞋子:好看、舒服,但穿久了真的会磨脚。
有个细节我没细想过:是不是每个人的驾驶惯本身,就是一套隐形的算法?比如我,经常在堵堵堵的路上,惯用刹车做减速,实际上比踩油门更聪明。那新能源车的智能辅助有没有可能把我们原生的惯变得更合理些?结果会不会,未来驾驶其实更依赖软件,而人,反而会变得更懒?
这个政策有没有可能刺激更多人试驾新能源?我猜,绝对会。毕竟,试驾那个瞬间,就像打开某个新世界的大门——突然发现,充电也能很方便,价格也不比油钱贵。再加上,朋友圈里那些朋友圈段子,都在炫那30分钟充满的神奇。可是真的?我自己试过充电桩,偶尔还需要排队,心里就在想这东西还得慢慢完善。
哎呀,说了这么多,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说到了点子上。只是这个新政今天突然刷进我的脑子里,感觉像是给我自己未来的用车生活增添了一些变数。这种能反复切换的指标,不就是像年轻人换衣服那么随意吗?只换车变得不用那么犯忐忑——好像多了个选择的自由。
你觉得,这个指标无限次切换能真的带来多大的变革?又会不会成为某个灰色地带的前奏?我心里还是有点小期待,也有点担心——毕竟,政策再漂亮,落到实际操作上,最终还是靠人来把握。就留在这个微妙的瞬间:坐在车里,手指轻点充电桩,不禁想着,下一次换车时,窗外那片天会变得更清澈还是更模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