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月,工信部发布的新车申报目录,就像是车市未来走向的一份预告片。
普通人买车可能看的是现车,但懂行的人都会关注这份名单,因为它提前告诉了我们,接下来几个月甚至半年,会有哪些新面孔出现在4S店里,各大车企又在憋着什么大招。
今年10月份的这份名单尤其有看头,可以说把当前汽车市场的几大趋势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老牌的豪华品牌,还是风头正劲的造车新势力,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回应着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
咱们先从大家最熟悉的豪华品牌说起,奥迪A6L这次的换代可以说是万众瞩目。
毕竟,它的老对手宝马5系和奔驰E级都已经完成了更新换代,在市场上抢占了先机。
奥迪再不拿出点真东西,就真的要掉队了。
从申报信息来看,新一代奥迪A6L这次是下了狠功夫的。
最直观的变化就是“长个儿”了,车身长度增加了92毫米,轴距也加长了42毫米。
这个数据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后排空间会变得更加宽敞,无论是商务接待还是家庭出行,舒适性都会有明显的提升。
在中国市场,空间大往往是很多人选车时非常看重的一点,奥迪显然是抓住了这个核心需求。
动力方面,虽然目前只看到了一款高功率发动机的版本,但按照以往的惯例,肯定会推出功率稍低一些的入门版车型,来降低购买门槛,同时也会提供奥迪引以为傲的quattro四驱系统供消费者选择。
更有意思的是,奥迪这次不单单是更新了燃油版的A6L,还同步推出了一款纯电动的A6L e-tron。
这步棋走得非常关键,它表明了像奥迪这样的传统豪华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上的决心是非常坚决的。
这台电动A6L基于专门为纯电动车开发的PPE平台打造,这意味着它不是简单的“油改电”,而是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电池布局和电驱系统的特点,能够带来更好的空间利用率和行驶性能。
虽然它的车身尺寸比燃油版稍微小一点,但内部的乘坐空间可能并不会逊色。
根据海外版的信息推测,它的续航里程可能会达到一个很不错的水平,再加上宁德时代的电池和电动四驱系统,产品力相当可观。
最值得关注的一点是,这两款新A6L都有望搭载华为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这可以说是外资品牌与中国本土科技巨头深度合作的一个重要信号,说明为了赢得中国市场,这些国际大厂也愿意放下身段,采用最受本地消费者认可的技术。
同样,奔驰也推出了更入门的纯电CLA 260L,目的也很明确,就是通过降低功率和配置,把价格门槛拉下来,让更多喜欢奔驰品牌的年轻人能够拥有一台纯电动的奔驰车。
看完了传统豪强的动作,我们再来看看智能汽车领域的头部玩家们。
由华为深度参与的享界S9,这次的改款动作虽然不大,但每一项都改在了点子上。
外观上换了新的品牌标识和尾灯,让车子看起来更新鲜。
但真正的核心升级在于智能驾驶硬件的补齐。
它增加了之前版本所没有的更先进的雷达传感器,硬件水平向家族里更高端的车型看齐。
这背后的逻辑很清晰,在智能驾驶这条赛道上,华为系的产品就是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给竞争对手留下任何可以攻击的短板。
而另一边的特斯拉,则走了另一条路。
这次申报的Model Y后驱长续航版,可以说是特斯拉对市场需求的一次精准洞察。
很多人对电动车最大的顾虑就是续航里程,尤其是在北方寒冷的冬季或者需要跑长途的时候。
特斯拉这款新车,通过减少一个电机,在保证日常动力足够用的前提下,把成本和重量都降了下来,然后把省下来的资源全部投入到续航上。
参考之前同样操作的Model 3,这台新的Model Y续航里程很可能会超过很多同级别的车型,成为特斯拉SUV里最能跑的一款。
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做法,没有去堆砌花哨的功能,而是集中力量解决用户最核心的痛点,对于那些有严重续航焦虑的消费者来说,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
当然,国内的造车新势力也没闲着。
小鹏汽车这次的动作可以说是颠覆了很多人对它的认知。
一直以来,小鹏都坚持走纯电动技术路线,但这次却一口气申报了P7+和G6两款车的增程式混动版本。
所谓增程式,简单来说就是在车里装了一个小型的汽油发动机,但这个发动机不直接驱动车轮,而是像一个“充电宝”一样,专门用来给电池充电。
这样一来,平时在市区里可以完全当纯电车开,享受低成本和安静的驾驶体验;需要跑长途的时候,又可以加油来补充能源,彻底告别续航焦虑。
小鹏的这一转变,说明它更加务实了,不再执着于技术路线的纯粹性,而是选择为用户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
同时,小札汽车还在技术上继续深挖,同步申报了多款车型的Ultra版本,搭载了算力极强的芯片。
这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意味着未来的汽车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语音助手会更智能,自动驾驶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此外,一些老牌车企的本土化努力也值得关注。
比如大众汽车,这次带来了一款名为“与众07”的全新车型。
它和我们熟悉的一汽-大众、上汽-大众生产的ID.系列车型不同,是大众在中国专门成立的新合资公司——大众安徽所生产的。
更重要的是,它采用了大众专为中国市场开发的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
这意味着,这台车从“神经系统”开始,就是按照中国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来设计的,无论是车机系统的流畅度,还是各种手机App的兼容性,相信都会有脱胎换骨的表现。
这说明,像大众这样的全球汽车巨头也已经意识到,想在中国市场继续成功,就必须放下过去的经验,彻彻底底地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做产品。
最后,吉利银河星耀7的亮相,则代表了中国自主品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它有着接近5米的大尺寸车身,看起来非常有气势,动力上使用了成熟可靠的混合动力系统,既保证了动力又兼顾了油耗,而它的最终售价,很可能会在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区间。
这种用越级的尺寸、主流的技术和亲民的价格去竞争的策略,给同价位的合资品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让普通老百姓能够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大、更好、更省油的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