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真是越来越多朋友跟我吐槽,现在买车的要求简直变态——你说说,8万多块买个车长超过5米的B级混动轿车,这还有谁?我第一反应是,这数据是PPT里的美化吧?结果昨天和老王去4S店实际看看,摇头,是真的——荣威D7 DMH。
车长5048mm,轴距2850mm,这个体量放在哪?别说后排,光轴距就能让人大腿翘起来,翘二郎腿都不担心挤,老妈还嘟囔着:这座椅没我办公室椅子舒服都难。说实话,这后排舒适度,家里爸妈再挑剔也难挑出大毛病,尤其对咱们这种带老人常出行的家庭,舒适最重要。
刚才我翻了下笔记,店里销售小张跟我说:这车订的人多了,特别是有老人的家庭。纯电续航300多公里,平时上下班、接孩子,完全可以电跑了。不用天天加油,也不用为找充电桩发愁。我当时心想,300多公里纯电续航,在二线城市日常通勤完全够用。再加上车子能跑一千四百多公里的综合续航,这续航焦虑,得彻底治好吧?北京到上海,停一次厕所就够了,真不是吹的。
说到这混动系统,我认识研发那边的老李。他车间出来的老江湖,跟我形容这套DMH系统的时候,用个比较生活的比喻:你想象混动就是一场家庭聚会,发动机和电机就像两个人轮流洗碗,一个累了另一个顶上,保证碗一直洗干净。DMH这套系统就相当于请来了能同时用两个手洗碗,还会泡泡沫的高手,既快又省力。说白了,混动不怕油耗高,就是看谁能玩得精致。这个系统的真实吗?我自己测过,亏电状态油耗4.1L市区档,领先很多同级小钢炮,这就莫名其妙了,怎么还能更省油?
还有脸面问题,前劳斯莱斯设计师,听起来像个噱头,但实车线条确实豪气。老朋友说:你这车开出去,邻居肯定以为你领了新职位,买了豪车。我也感同身受,毕竟B级加上5米车身,路上视线占有感立刻激增,挡在你前面的车顿时弱了不少。
说实话,这价格带的车型,得好好想想秦L。你标十万上下的车和这辆8万多块的大块头比,真的不知道秦L怎么活。宽敞舒适加混动技术,这组合像极了老派豪车的味道,又有现代科技的时尚感。灯带亮起的瞬间,气场直接拉满,我和对象去海边自驾,一箱油跑完全程,路上她还能躺平看星星,幽静又浪漫。
不过说回来,我前面说这车卷,其实有点大话了。毕竟还有一些细节没考虑,像同价位里其他车的售后维修便利性、二手保值率啥的,这方面数据还不够清晰。比如这车这么大的体积,未来充电体验和维修是否方便,说实话,我没详看。再加上,我刚和朋友阿斌聊过,他说:这类大尺寸混动买的人多,但保养周期和配件价格得先摸清楚。所以,纯粹看空间和续航,这车275分;但综合全链条考虑,不一定满分。
还有个小想法,没细想过,这么长的车身、混动系统和这么省油,车企到底是怎么在供应链上算账的?感觉发动机、电机、电池、电控系统,每环节都得精打细算才能压到这个价格和质量。研发流程里,这相当于让技术和成本做一场博弈,牺牲了哪个环节?还是真的把供应链管控提前抓稳了?我个人猜测,极有可能是供应链集中采购和模块化战略,才有这样的成本优势,不过具体细节真得再深入探讨。
倒是我朋友维修工小宋去年刚修了一台类似配置的车型,跟我描绘细节,他说:这车动力电池布局合理,维修不难,关键电机支持模块换装,成本控制相对友好。这说明什么?车企在设计阶段就把维修便利性考虑进去了,这个成本不低。反正以我的经验来看,能把这样一台超大B级混动车打到8万多的价格,是具备铁拳供应链能力的车企干出来的活,耍套路的少。
对了,你们说,这么大尺码、这么省油的混动车型,如果未来混动车被电动车抢走风头,或者新能源政策发生变化,会不会尴尬?毕竟纯电时代政策倾斜,有没有考虑这车后续市场竞争的可持续性?尤其国内更新换代节奏这么快,这一块我是很好奇的。
我觉得,这车里边隐形的价值不止数据那么简单。说白了,它是坐在研发和供应链巨浪中的一叶扁舟,能不能坚持住,未来还得看车主和市场怎么鞭策。
刚才翻了下相册,那天海边停车场里那个角度,车尾灯带在夕阳下的反光,那条曲线,真的那么一个让人心态平静的细节,挺妙的。你见过这样的细节上乘又不贵的车吗?我反正没几个。
到底宽敞舒适和混动技术哪个更得人心?回头,你觉得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