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9月份的销量数据,同比一跌,不少人就按捺不住了,纷纷跳出来喊“比亚迪不行了!”
。
可我得说,这不过是冰山一角,你看透了吗?
当一众车企还在价格战的泥潭里挣扎,泥浆飞溅,比亚迪早已悄然启动了“换道超车”模式。
别只盯着那点数字,比亚迪在下一盘怎样的棋?
“环比数据可是稳步增长的。”
10月9日,比亚迪投资关系部门如是回应市场的疑虑。
这话术,看似平淡,实则暗藏玄机。
他们没否认同比的下滑,却巧妙地引导大家换个维度审视。
这可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战略调整的信号。
从7月开始,比亚迪就实施了一项让行业侧目的举措——“库存熔断机制”。
简单理解,就是不再为了好看的销量数字,强行向经销商压货。
这就像一个潜心修炼的武者,不再执着于一时的招式华丽,而是蓄力为下一次的爆发积蓄能量。
这种主动的生产端调控,自然而然地导致了9月份销量数据的同比波动。
这难道不是“退一步,是为了跳得更远”的战略智慧吗?
王传福的“两件事”:未来三年的增长密码
比亚迪掌门人王传福,在近期一场股东大会上,直言不讳地抛出了未来三年的核心战略:“出海”与“高端化”。
这话的分量,不亚于一声惊雷,彻底揭示了比亚迪增长逻辑的深刻转变。
他将海外市场比作“2020年爆发前夜的中国市场”,并特别指出“国外汽车价格相对稳定”。
这背后传递的信息已不言而喻:国内市场这片“红海”,价格战的边际效益正在递减。
你看,比亚迪已主动将全年销量目标从550万辆下调至460万辆。
这是一种怎样的魄力?
在同行们为争夺微小市场份额而厮杀的时候,比亚迪已经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条通往更高价值的道路。
价格战的“不香”:市场逻辑的嬗变
曾几何时,“电比油低”的口号响彻云霄,秦PLUS以6.98万元的起售价,横扫市场,无人能敌。
可市场瞬息万变,过去的辉煌策略,如今似乎也开始失灵。
如今,吉利、长安等品牌已学会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采取“配置更高、价格更低”的策略。
例如,吉利星瑞以接近海鸥的定价,却提供了对标海豚的产品力,直接挤占了比亚迪的潜在客源。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频繁的价格调整,让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
既然你价格总在变,我为何不等等看?
结果却是,降价促销反而催生了更多的观望者。
而且,竞争的焦点已然转移。
当华为将高阶智能驾驶的门槛拉至20万元以下,消费者开始关注“是否有激光雷达”时,还停留在价格与续航的较量,就显得有些落伍了。
王传福早期对自动驾驶的审慎态度,确实让比亚迪在智能化领域的声音稍显沉寂。
尽管“天神之眼”智驾平权战略已经推出,但追趕的步伐,势必需要加快。
新赛道的探索:出海与高端化的双轮驱动
理解了王传福的“两件事”,比亚迪的新航向便清晰可见。
第一站:扬帆出海,逐浪全球。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今年1-9月,比亚迪海外销量飙升134.1%,高达69.71万辆。
9月单月出口量已突破7万辆,占总销量的18%。
这意味着,每卖出五辆比亚迪,就有一辆销往海外。
这海外市场,利润可观,价格稳定,竞争格局也更为健康,简直是国内“内卷”环境中的一缕清风。
第二站:剑指高端,追求价值。
在国内市场,比亚迪采取了“双轨并行”的策略:以秦、海豚等车型巩固市场基石,再以仰望、方程豹等品牌向上突破,冲击高端。
其目的昭然若揭:不再盲目追求销量规模,而是要实现“高质量的增长”。
智能化:比亚迪能否复制“三电”的成功?
比亚迪深知自身在智能化领域的短板。
接下来的关键在于,能否将“三电”领域的垂直整合优势,成功迁移到智能化领域?
它拥有一项得天独厚的优势:庞大的用户基数,能够有效分摊激光雷达等高昂硬件的成本,同时积累海量数据以优化算法。
一旦这项优势被充分激活,其潜力将是惊人的。
一场蓄势待发的变革
所以,当市场还在纠结于“比亚迪是否卖不动”时,它早已完成了战略的升级。
销量数据上的短期波动,不过是转型过程中留下的正常“涟漪”。
王传福的两次表态,以及比亚迪一系列主动的战略调整,都预示着这家企业正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毕竟,在全球舞台上,在高端市场中掘金,远比在国内价格战中“内卷”来得更有价值。
未来三年,出海与高端化,将是比亚迪书写的所有精彩篇章。
看懂了这一点,你就真正理解了比亚迪的每一步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