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新车上市,材料库忙,六家车企抢华为合作

凌晨三点,北汽材料库的灯还亮着。厚重的铁门被风拍得咯咯作响,里头一台还未脱膜的新车,尾标写着“享界”,一排印着“鸿蒙智行”的条幅被搁在角落。工人们下班很久了,只剩某位中层在琢磨上市材料。他会不会想过,这车能不能救活北汽?还是说,只是又添一组库存编号?

北汽新车上市,材料库忙,六家车企抢华为合作-有驾
北汽新车上市,材料库忙,六家车企抢华为合作-有驾
北汽新车上市,材料库忙,六家车企抢华为合作-有驾
北汽新车上市,材料库忙,六家车企抢华为合作-有驾
北汽新车上市,材料库忙,六家车企抢华为合作-有驾

假如你是这位中层,面对每日递交的亏损报表和即将发布的新车,到底会把希望押在哪一边?押在北汽的自救力,还是押在华为身上,赌一次技术“赋能”的奇迹?或者,更现实一些,你可能只想这个月工资能按时到账——至于谁能翻身,谁能赢,还得听天由命。

北汽新车上市,材料库忙,六家车企抢华为合作-有驾
北汽新车上市,材料库忙,六家车企抢华为合作-有驾
北汽新车上市,材料库忙,六家车企抢华为合作-有驾
北汽新车上市,材料库忙,六家车企抢华为合作-有驾
北汽新车上市,材料库忙,六家车企抢华为合作-有驾
北汽新车上市,材料库忙,六家车企抢华为合作-有驾

2025 年的中国车市,华为与车企的“绑定”成了主旋律。从北汽享界、上汽上界到广汽启界,鸿蒙智行的朋友圈已招满六大玩家。与其说是集体共谋未来,不如说是一场资源争夺的修罗场:谁能优先分到华为的关键技术、谁能蹭到更大的流量入口、谁能拿到更多渠道倾斜,或许马上决定生死。

这背后的现实并不光鲜。北汽蓝谷,曾经领风气之先的新能源样板,如今连续五年累计亏损300亿之巨,哪怕在国资背景的加持下,也兜不住每年更大的窟窿。2024年,新能源业务又亏44.4亿,几乎在用钞票捂热冰冷的销量曲线。上汽的新能源转型同样不畅,市占率、销量、利润全方位跳水,智己、飞凡卖着卖着,只能算补贴型社会实验。更不用提江淮,八年连亏、失去蔚来代工订单,一纸“尊界”几乎成了背水一战的招标书。

六家车企抱团,选华为当“保命稻草”,本质是对技术与市场流量的绝望索求。但选华为,真有那么管用?鸿蒙智行让北汽们“灵魂出窍”,真的能换条命吗?用我们这一行的老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绑定太深,万一闹“分手”,谁都不好收场。

华为到底怎么帮车企翻身?玩法大体三种。最轻的是零部件模式:激光雷达、AI芯片该卖就卖,做汽车界的“电子药包”。进阶一点,有个“HI模式”——车企主导、华为助力,类似合伙人加盟,代表作叫“阿维塔”。再往前跨一步,就是鸿蒙智行模式,华为亲自下场定义产品、布局销售、调配资源——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抱大腿”。

事实证明,华为这张“亲儿子”铁饭碗只有最早抱上的那几个能分到肉。赛力斯算是抱得最紧的那个。之前主做微型货车的,无甚存在感,跟华为合作后,公司股价翻了几十倍,车型一夜之间摇身变流量担当——2025年交付90万辆里,问界独吞了83%份额,最新技术和门店资源也是优先考虑。其余新玩家,比如上汽上界,预售看着热闹,大订一出门槛瞬间跌回现实,“华为支架”加价也让消费者一头雾水,热情显然喂不饱回本的胃口。北汽、江淮等在智能化上奔跑,却面临产品线重叠、定价尴尬、资源配给稀释等新麻烦。

某种程度上,这和高考志愿填报很像——优质名额有限,谁能分到重点班的讲义,谁就有希望脱颖而出。但问题来了,鸿蒙学校的授课老师——华为——一天只有24小时,资源分摊到六家,最后难免“又想当状元、又想避雨伞”。余承东早就放话:我们顶多带四个学生,如今多出俩,是不是得分馍馍吃线面?

再看市场表现,不管是哪家的“首搭”车型,都面临两大难题。第一,价格与定位的割裂。 赛力斯能当“流量小生”,但上汽试图用20万以下车型切割市场,却又面临亏损死循环,几乎成了用命换吆喝。北汽享界价格偏高,若降到25万左右倒有可能放量,但账上亏损有没有耐打的本钱? 江淮这边想高举高打,市场灵敏度却被现场现实打了脸。

第二,合作模式的内生矛盾。华为资源一瓶难求,车企自己又不甘只当“壳”,于是乎合作越来越像“招牌式婚姻”——各自保留底线,各自为阵。部分车型本质是半成品复刻,离深度创新还差不少。

有时候,体验一辆新“智行”车,就像审查企业内控流程——看似系统自洽,其实逻辑关系千疮百孔:定价想出奇、营销想破圈、技术想炫技,最后忘了用户到底是谁。 黑色幽默之处在于,大家都知道“用户为王”,可各家会审查的往往都是KPI和报表,而不是终端消费者的真实选择。笔者曾遇见一个上汽朋友,聊起这波华为合作,嘴角一咧,“说到底,咱们不就是赌个明天的大新闻,车卖不卖得出去,留给下任头疼去吧。”

华为也并不好混。 一边要确保技术稳定输出,一边还要兼顾各路“亲家”的诉求,想必项目会上常常陷入“你说你的、我干我的”的小型修罗场,甚至被迫削减“定制化开发”频次,想用有限资源做出无限套路。毕竟在车圈,最怕事还没成,口碑先塌了。

往好听了说,这种“群雄绑定”大戏,反映了中国产业生态抱团自救的灵活性;直白些,多少有点抱薪救火的无奈与赌运气味道。

对消费者来说,追捧华为系车型未必错误,但别寄望它一夜之间改变市场格局。 技术亮点如智能驾驶、鸿蒙座舱的确加分,但空间、续航、售后等硬指标依然是“天花板”。当品牌光环散去,“好车”终究还是靠综合实力说话。

北汽能不能靠华为翻身?六家车企抢夺资源最终谁能笑到最后?如果明天鸿蒙智行再添一位“新朋友”,会不会更像流水线上再多一枚工号?资源越分越薄,是百花争艳、还是集体饮鸩止渴?

北汽新车上市,材料库忙,六家车企抢华为合作-有驾

这个悬念,留给市场慢慢解答。或许,未来几年,能存活下来的,不是绑定最多科技资源的车企,而是能真正理解用户、用好资源、踩准节奏的那一个——也可能,只是那个最先认清自己的。

你会怎么选?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