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短视频,从汽车博主到车主群都在吵。
2025年10月底到11月初,比亚迪最新销量数据出炉,10月单月销量达到44.17万辆,创下年内新高。
其中插电混动车型销售21.43万辆,纯电车销售22.26万辆。
但评论区却突然冒出一堆质疑声音。
有人说两套动力系统叠在一起,肯定比纯油车或纯电车更容易出故障。
还有人说听说有车主开DMI才3万公里,变速箱就报警了。
更有人质疑,纯电车就一个电机,油车就一个发动机,这混动搞这么复杂,是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要知道,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2024年3月就宣布了第五代DM-i技术。
到了2024年5月正式发布时,他还强调热效率达到全球最高的46.06%,馈电油耗低至2.9升每百公里。
后来通过OTA升级甚至降到了2.6升,可靠性吊打同级。
可用户这边的吐槽却越来越响。
那问题来了,两套动力系统的DMI混动,真的比纯油或纯电更容易坏吗?
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这事儿。
第一部分:2025年10月销量王是DMI,但"两套系统"真成了短板?
先看硬数据,2025年10月比亚迪总销量44.17万辆。
其中插电混动车型销售21.43万辆,纯电车销售22.26万辆。
值得注意的是,纯电销量同比增长超过17个点,而插电混动同比下降超过31个点。
但这不是质量问题,而是产品更新换代导致的短期波动。
也就是说,每卖出两辆比亚迪,就有一辆是插电混动。
这要是容易坏,比亚迪早被投诉淹没了。
可为啥用户总担心两套系统更脆弱?
关键就在技术原理上。
DMI混动说白了就是油加电双修,发动机烧油和电机用电都能单独驱动车轮,还能一起发力。
比如低速时电机干活,高速时发动机上,急加速俩一起上。
听起来挺美,可有人就嘀咕了。
一个系统出问题的概率是X,两个系统叠加,是不是概率就变成2X了?
网上确实有车主反映过类似情况。
有人开的2024款宋PLUS DM-i,跑了2.8万公里,仪表盘突然亮起动力系统故障灯。
去4S店一查,原来是电机的冷却水泵坏了,换零件花了800块。
车主吐槽说,纯电车要是电机坏了,顶多修电机。
油车要是发动机坏了,顶多修发动机。
我这俩都有,万一同时出问题,修起来不得破产?
但4S店师傅当场就打脸了。
这故障是水泵的密封圈老化,属于易损件。
纯电车的电机也有冷却系统,也会出类似问题。
而且DMI的发动机和电机是独立运行的,一个坏了另一个还能顶上。
比如纯电模式还能跑去医院,比纯油车发动机趴窝直接抛锚强多了。
从市场反馈来看,DMI的实际表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脆弱。
截至2024年底,比亚迪秦L DM-i在半年多时间里累计销量超过28万辆。
如果真有大面积质量问题,这个数字根本撑不住。
所以说,两套系统等于更容易坏这事儿,还真得拆开看。
单纯叠加数量不成立,关键要看设计逻辑和实际故障表现。
第二部分:DMI的两套系统到底咋工作的?为啥有人说"反而更耐用"?
要搞懂这个问题,得先明白DMI混动的核心技术。
比亚迪的DMI不是简单把发动机和电机绑一块,而是让它们各司其职加互相补位。
先看硬件配置。
第五代DM-i的核心是一台1.5升自吸发动机,热效率46.06%,这是全球顶尖水平。
再配一台前置电机,功率在150千瓦到200千瓦之间,外加一块电池。
以秦L为例,电池容量10度电。
宋PLUS DM-i有三种纯电续航版本,分别能跑75公里、112公里、160公里。
发动机主要负责发电和高速直驱,电机负责驱动和急加速。
比如你在城里堵车,车速低于60公里每小时,发动机直接罢工,全靠电机驱动。
这时候就和纯电车一样安静。
等你踩油门超车,发动机和电机一起发力,动力比同级别燃油车猛三成。
上了高速,发动机直接挂上齿比高效区间,一边跑一边给电池充电。
再看软件逻辑。
比亚迪给DMI装了套智能分配系统,能根据路况、电量、油门深度,自动判断用哪个系统更省心。
比如你开长途高速,电量低时,系统会让发动机优先发电并驱动,同时给电池回血。
要是你突然急加速,电机立刻介入补力,避免发动机吃力不讨好。
那为啥有人说两套系统反而更耐用?
关键在分工明确。
纯油车的发动机得干所有活,起步、加速、巡航、爬坡,长期高负荷运转容易积碳、磨损。
纯电车的电机虽然结构简单,但电池怕高温怕低温。
冬天续航腰斩、充电变慢也是常见问题。
而DMI的发动机大部分时间在中低负荷下工作。
比如发电时转速稳定,磨损比纯油车小得多。
电机只在需要时发力,不用一直扛着整车重量,寿命也更长。
从车主反馈和多方数据来看,比亚迪DM-i的整体故障率相对较低。
与传统燃油车相比,DMI的稳定性更高,因为没有传统的复杂变速箱系统。
多个汽车论坛和投诉平台的数据显示,DM-i车型的核心动力系统故障率低于同级别燃油车和部分纯电车型。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
比亚迪在车辆上市前,单车台架测试超过8万小时,单车等效80万公里试验。
总测试里程超过800万公里。
这种强度的测试,就是为了保证两套系统能长期稳定协同工作。
看出来了吧?
两套系统不是负担,反而是冗余备份。
一个不行另一个顶上,再加上比亚迪的精细化控制,反而降低了单一系统崩溃的风险。
第三部分:两套系统真的更脆弱?还是用户"想多了"?
那为什么用户还是觉得DMI更容易坏?
主要有三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系统越复杂故障点越多。
实际上,DMI的发动机和电机虽然是两套,但它们的工作交集比想象中小。
比如发动机平时只管发电,不直接驱动车轮,这是低速时的状态。
电机平时只管驱动,不参与发电,这是高速时的状态。
两者通过一套电控系统协调,而不是硬连接。
这就好比你家有两个厨房,一个炒菜一个蒸饭,但平时只用一个,偶尔一起用也不会打架。
第二个误区,维修成本翻倍。
确实,DMI的维修项目比纯油或纯电车多一些。
比如要检查发动机和电机两个系统。
但核心部件的可靠性反而更高。
比如比亚迪第五代DMI的发动机用了全铝轻量化设计加低摩擦涂层,寿命做到50万公里无大修。
电机用了油冷散热加IGBT模块保护,故障率比上一代降低四成。
而且比亚迪承诺首任车主三电终身质保,涵盖发动机、电机、电池。
只要正常保养,基本不用担心大修。
第三个误区,用户不会用。
很多车主抱怨油耗突然变高或者动力变弱。
其实是没掌握DMI的使用技巧。
比如长时间怠速开空调,发动机空转发电效率低。
或者电量耗尽后强行爬坡,电机没电,发动机被迫高负荷工作。
实际上,DMI有智能保电模式。
系统会自动维持电池电量在两成到三成,避免极端工况。
说白了,用户担心的脆弱,更多是因为不了解,而不是技术本身有问题。
比亚迪用五年时间,从2020年第一代DMI到现在第五代,已经把两套系统的协同优化到了极致。
再看看市场表现。
2025年1到10月,比亚迪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超过370万辆。
其中插电混动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如果两套系统真的容易坏,这个销量数据根本不可能实现。
消费者不是傻子,谁愿意花十几二十万买个随时可能趴窝的车?
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
2025年市场上,纯电车市场份额已经突破65个点,插混车占比不足两成。
早期用户因为续航焦虑选择插混车,但实际使用中,85个里程依赖纯电模式。
长途用油场景占比不足15个点。
这说明什么?
说明DMI的两套系统,电机这一套已经足够用了。
发动机更多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这样的设计,怎么可能更容易坏?
第四部分:网友吵翻了!这些疑问你也有吗?
DMI混动争议这么大,评论区的问题五花八门。
咱挑几个典型的聊聊。
第一个问题,两套系统会不会互相干扰?
比如电机坏了影响发动机?
答案是不会。
DMI的发动机和电机是并联关系,不是串联关系。
电机坏了,发动机照样能单独驱动,就像纯油车一样。
发动机坏了,电机也能纯电行驶,续航可能短点,但能开到修理厂。
除非电控系统全瘫,概率极低,否则不会一起完蛋。
第二个问题,纯电车只要充电,油车只要加油。
DMI既要加油又要充电,是不是更麻烦?
答案是,其实不用刻意充电。
DMI的亏电模式就是为懒人设计的。
油箱加满就能跑,发动机一边跑一边给电池充电。
综合馈电油耗2.9升每百公里,第五代最新OTA升级后降至2.6升,比纯油车省一半。
如果你想省油,下班回家插个电,家用插座就行。
纯电跑50到100公里,日常通勤基本不烧油。
第三个问题,网上有人说DMI开3年就各种小毛病,是真的吗?
根据车主论坛和汽车投诉平台的数据,使用3年以上的DMI车主中,绝大多数表示没有大故障。
少数提到过小问题,比如车机卡顿、雨刮异响。
但核心动力系统,也就是发动机加电机,故障率非常低。
那些吐槽3年就坏的,大概率是早期一代DMI,也就是2020到2022款。
现在的第五代技术早就不是一回事了。
还有人问,DMI的保养成本到底高不高?
这个问题要分两面看。
纯电车年均电费只有燃油车的五分之一,而且无需更换机油、火花塞等部件,保养成本降低六成。
DMI虽然有发动机,需要定期保养,但因为发动机工作时间短,保养周期比纯油车长。
综合算下来,DMI的保养成本介于纯油车和纯电车之间,但比纯油车便宜不少。
最后一个高频问题,2025年还值得买插电混动吗?
这个得看你的使用场景。
如果你每天通勤距离不超过50公里,家里或单位能充电,插电混动非常合适。
纯电模式通勤不花油钱,周末长途有发动机兜底,不用担心续航焦虑。
如果你经常跑长途,或者充电不方便,那纯油车可能更省心。
如果你所在城市充电桩普及,短途为主,那纯电车更划算。
结语:两套系统不是"负担",而是"更聪明的选择"!
从2025年10月的数据和用户反馈来看,DMI混动的两套动力系统真不是更容易坏。
反而是比亚迪用技术堆出来的可靠性王牌。
它既保留了油车的补能方便,加油5分钟跑500公里。
又有了电车的驾驶体验,安静、加速猛。
还能通过智能分配把油耗打到最低,2.6到2.9升每百公里。
那些说两套系统更脆弱的人,就像当年觉得智能手机比功能机容易坏一样。
技术迭代后,复杂反而成了优势。
想想看,功能机就一个功能,打电话发短信。
智能手机功能这么多,按理说更容易坏。
但现实是,智能手机的可靠性远超功能机,因为技术更成熟、设计更合理。
DMI混动也是同样的道理。
两套系统不是简单叠加,而是科学分工。
发动机在最高效的工况下工作,电机在最擅长的场景发力。
两者互为备份,一个出问题另一个顶上。
这种设计思路,本身就是可靠性的保障。
再看看市场数据。
2025年1到10月,比亚迪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超过370万辆。
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车主用真金白银投出的信任票。
如果DMI真的容易坏,这个数字根本不可能实现。
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谁的车好用谁的车容易坏,开几个月就知道了。
下次再有人吐槽DMI容易坏,你就甩这句话。
我开5万公里没进过修理厂,你纯油车积碳清洗花了2000,谁怂了?
最后灵魂拷问。
如果预算15到20万买车,你是选一油到底的纯油车、充电焦虑的纯电车,还是两套系统但省心省油的DMI混动?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关键看你的使用场景和需求。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DMI混动的两套系统,绝对不是它的短板,反而是它最大的优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