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款重磅MPV齐登场钱包准备好

最近看汽车行业的数据,发现一个挺吓人的现象:有些车企推出的高端MPV,价格标到30万、40万甚至更高,但销量却能蹭蹭往上涨。比如魏牌高山系列,预售价都奔着“三字头”去了,但从市场反应看,关注度还挺高。按道理说,MPV这种车不是刚需型,一般家庭买车优先考虑轿车或者SUV,MPV往往留给预算充足的消费者、或者专门做商务用途的人。可现在看这些数据,感觉有点不对劲——这车怎么卖得这么好?这是真旺,还是看上去旺?

先来拆一下这块市场。高端MPV不是刚火起来的,很多人都记得丰田埃尔法、奔驰V级这些老牌商务车,几乎都是二三十万起步,顶配轻松破50万。它们之前的销量不错,但主要集中在商务领域,家庭用户还是少。MPV的特点是什么?空间大、座椅舒服,尤其是“第二排”,讲究宽敞奢华。但它本质上是功能性车种,不太像SUV那样泛用。所以高端MPV早些年的市场结构比较简单,买得起的人很明确,不会超出圈子。

四款重磅MPV齐登场钱包准备好-有驾

但最近几年,这个结构开始变了。最大的一股势力是新能源车企、新势力车企。这些品牌,像岚图、理想、长安深蓝,还有华为合作的车款,纷纷推出高端MPV,价格甚至直接对标丰田埃尔法。传祺向往M8乾昆系列、魏牌高山系列这些车,外观看着豪气冲天,配置数据也打得响,比如“零重力座椅”、侧滑门、智能驾驶系统,这些听起来就很贵。但问题是,它们的用户群体,和传统高端MPV比起来,明显宽了。商务、家庭、甚至年轻人,很多人都开始关注这些车。如果从市场反馈来看,它们确实卖得不错,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排队提车的现象。

四款重磅MPV齐登场钱包准备好-有驾

那问题来了,这车真卖得这么好?还是价格高了才显得销量“吓人”?先来捋一下几个关键指标。

四款重磅MPV齐登场钱包准备好-有驾

销量先不说,就说价格。这些高端新能源MPV价格高出传统燃油MPV不少,但成本也猛增。比如魏牌高山,标配128线激光雷达,还搭载Hi4性能版混动技术,这些硬件成本加起来可不是小数。再加上大尺寸车身、多座布局,研发和制造成本都蹭蹭往上涨。而且新能源车企普遍热衷堆料,把价格拉上去的同时,利润率也压扁了。再看传祺向往系列,带着鸿蒙座舱、华为智驾系统,这些配置本身就是堆研发费用的坑。成本高了,毛利自然就低,甚至有些新车上市,直接面临“战略性亏损”的局面。

四款重磅MPV齐登场钱包准备好-有驾

这里就得聊聊毛利率的问题。传统燃油车企的高端MPV,比如丰田皇冠威尔法特别版,虽然价格定得高,但它的成本结构相对稳定。燃油车的供应链成熟,研发费用摊薄得比较好,配件成本也低。它卖得贵,毛利却还算健康。反观新能源车企的高端MPV,毛利率一看就低得吓人,但这并不是因为它们产品差,而是因为它们在研发上的投入、供应链上的磨合还没完全到位。尤其是像华为合作的那些车款,智能化、数字化成本在前期就是烧钱的,账面上的盈利表现自然不太好看。

四款重磅MPV齐登场钱包准备好-有驾

再说销量的问题。销量看起来“吓人”,但有些是结构性原因。高端MPV的本质是功能型车,它能满足家庭、商务多场景,正好卡在SUV和普通轿车之间的空档里。而新能源车企通过智能化配置、豪华座舱,把年轻人、家庭用户圈进来,这个市场本身就变大了。所以销量看着猛,其实是一种市场外扩的结果。再加上这些车企普遍热衷造势,比如定制化选配、用户社区运营,甚至把车展当成主场秀,整个消费氛围搞得很热闹。这些模式,传统车企没怎么用过,但新势力车企玩得很溜,确实能带动销量。

四款重磅MPV齐登场钱包准备好-有驾

说到这儿,就得聊聊“乱花钱”的问题了。很多人觉得新能源车企在高端MPV上烧钱太猛,感觉像是在用研发堆出一个不稳定的市场。但实际情况是,这些车企有自己的一套逻辑。高端MPV是新能源市场的重要拼图,这种车种夹在家庭和商务之间,能覆盖到中高端消费群体,同时还能带动品牌溢价。尤其是像魏牌、传祺这种品牌,它们本身就在转型,要从传统市场升级到高端赛道,MPV正好是一个试验场。所以这不是“乱花钱”,而是战略性投入。账面看着亏,其实是在赌一个未来的市场。

四款重磅MPV齐登场钱包准备好-有驾

最后再回头看,这事乍一看真是吓人。高价车卖得多、毛利率低、研发投入猛,怎么看都像是“不正常”。但拆开来看,其实这些数据背后有自己的章法。高端MPV市场扩张、新势力车企的战略布局、传统车企的反扑,它们都在围绕一个未来的消费趋势在动作。不是说这个市场没风险,而是它的逻辑挺清晰。吓人的不是这些数据,而是它接下来怎么走。车企能不能熬过战略性亏损期,能不能把市场结构稳定下来,才是我们真该盯的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