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现象挺抓眼球的。新能源车企一边高调喊着销量飞涨,一边却还在亏损,甚至亏得让人怀疑人生。有些财报里写得明明白白——卖一辆赔一辆,甚至每卖一辆车亏损几万块。这数据乍一看,震撼力真的不小。你说这也太不正常了吧?销量起来了,亏损还扩大,这事到底能不能撑住?行业里不少人都开始担心,是不是新能源车企的商业模式根本玩不转,感觉像是在玩命烧钱但流血不止。
但咱们先别急着下这个结论。咱们先捋捋这些数据,看看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别被“表面炸裂”吓到。比如说,搞新能源车的这些公司,财报里经常出现几个关键词:销量、营收、毛利率、净利润。一个个拆开看,可能就没那么吓人了。
销量和营收,乍一看确实挺漂亮。就拿国内某头部新能源车企来说,今年月均销量破10万辆,营收也跟着跳涨,几百亿规模的收入,怎么说都是一片繁荣的样子。但问题出在毛利率和净利润这块。毛利率看起来低得离谱,有些企业甚至毛利率直接贴地飞行,个位数的毛利率在车企里不算少见。再往下看净利润,那更是惨——巨额亏损,几乎让人怀疑它是不是在赔本赚吆喝。
毛利率低,到底是因为卖车赚不到钱,还是成本压不下来?这就得看“结构性吓人”的问题了。其实新能源车的毛利率低,很多时候是因为研发成本太高。电池技术、自动驾驶、全新平台这些东西,动辄就砸几十亿、上百亿研发投入,不砸钱就没法跑在赛道前面,但砸钱砸得太狠,短期内自然就会拖低毛利。再加上新能源车的竞争太激烈,定价也很卷。哪怕是头部企业,售价也不得不压着来,所以本来毛利就不高,还叠上了高研发,低毛利就变成了行业常态。
然后账期问题也能把净利润搞得很难看。新能源车企卖车的周期很长,比如说车子卖出去,钱可能要拖个几个月甚至半年才能到账。再加上供应链结算的时候也有一整套账期安排,这种账期滞后的问题,就会让财报在某些时间段显得特别狼狈。你看财务数据觉得赔得离谱,但其实很多时候,只是账期里的钱暂时还没回来,账面上就显得很惨。
不过这些问题其实不是新能源车才有的。咱们拉同行对比一下,传统车企也好,新势力也罢,甚至外资品牌,也在经历类似的问题。比如传统车企转型做新能源,研发投入也是蹭蹭往上涨,毛利率也在被拖低。新势力车企更不用说,全行业都在拼命压价、烧钱抢市场,短期内活得相对舒服的没几个。至于外资品牌,虽然整体研发实力强,但在中国市场抢份额也没那么容易,价格战这一波下来,毛利率也被打得有点难看。
所以,这么拆下来看,新能源车企是“乱花钱”还是“抓机会”?其实更多时候,是战略性亏损。研发上必须砸,渠道上必须扩,品牌上必须打。它们不是在无脑烧钱,而是在为了下一阶段的竞争做准备。一些企业赌的是规模效应,觉得只要规模起来了,成本就能压下来,毛利率自然也能改善。另一些企业赌的是技术突围,觉得只要技术壁垒建起来了,未来利润空间会更大。这种战略性亏损听起来吓人,但其实不是没章法。
当然,也有企业确实烧钱过头了,没活路了。有些公司从一开始就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或者说光顾着抢市场,忘了怎么长久地盈利。这种情况也确实存在,但对整个行业来说,不能一刀切地说所有新能源车企都是在乱花钱。更关键的是,得看它们下一步怎么走。如果研发不断推进,规模效应慢慢显现,那很多看起来“离谱”的数据,最终可能就会变成一个阶段性的“成长代价”。
所以这事啊,表面看着吓人,拆下来其实没那么夸张。新能源车的烧钱模式虽然激进,但也不是胡来的。要紧盯的,不是表面的亏损数字,而是它们要走哪一步。这些企业是冲着未来的利润空间去的,而不是为了眼前吆喝就赔到死。跑得快的,可能很快就能熬到盈利;跑得慢的,可能就被淘汰了。这赛道竞争残酷,但方向还是清晰的。这些数据,看似危险,拆开来,其实很多动作都有章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