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时聊天,一说起工业实力,很多人立马会想到日本。
特别是聊到汽车和军事的关系,日本的三菱重工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大家都会说,你看人家三菱,和平时期造汽车,真到了二战那会儿,转手就能造出让对手头疼的“零式”战斗机。
还有本田,不光摩托车和汽车卖遍全球,连私人飞机的发动机都搞得有模有样。
这些例子听多了,不少人心里可能就会打个问号:那我们呢?
我们现在满大街跑的国产车,像吉利、比亚迪、奇瑞这些牌子,它们除了造家用车,关键时刻能干点啥?
是不是也能像三菱那样,把生产线一调整,就造出高精尖的装备来?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也值得咱们好好聊一聊,因为我们很多国产车企背后的实力,远比我们平时在马路上看到的要深厚得多。
要说清楚这事,咱们得先看看日本车企当年是怎么做到的。
二战时期,日本的工业体系可以说进行了一次总动员。
三菱重工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它本身就是个超级工业集团,造船、造飞机、造发动机都是它的老本行,汽车只是其中一个业务板块。
所以,当战争需要时,它把资源和技术力量向飞机制造倾斜,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从技术角度看,制造汽车和制造飞机,虽然产品天差地别,但很多底层的工业技术是相通的。
比如,都需要高精度的金属加工和成型技术,都需要强大的发动机研发和制造能力,也都需要精密的零部件组装和质量控制。
一个能造好汽车发动机的工厂,经过改造和技术升级,去生产航空发动机,虽然难度极大,但并非完全是从零开始。
三菱正是凭借着它在内燃机、材料学和精密制造方面深厚的积累,才能快速造出“零式”战机。
同样,像斯巴鲁的前身中岛飞行机,本身就是飞机制造商;马自达的前身东洋工业,也生产过武器。
这说明,一个国家汽车工业的强大,确实能在特定时期,转化为国防工业的潜力。
这是一种工业体系综合实力的体现。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我们自己的汽车工业。
很多人可能有个误解,觉得我们的汽车工业历史短,底子薄。
但要是真翻开家谱,会发现咱们的“军工基因”其实一点也不弱,甚至可以说源远流-长。
比如,很多人熟知的东风汽车,它的前身是第二汽车制造厂。
这个厂从诞生之初,就带着浓厚的国防色彩。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二汽选址在湖北十堰的深山里,本身就是出于战备的考虑。
当年那批建设者和工程师,不是在舒适的城市里搞研发,而是直接和部队官兵生活在一起,深入一线去了解军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车辆。
最有名的产品,就是那款功勋卓著的EQ240军用越野卡车。
这款车有一个特别经典的设计,就是它的前挡风玻璃可以向前翻倒。
为什么这么设计?
这可不是为了兜风,而是血与火的实战经验总结。
在夜间潜行作战时,开大灯等于暴露自己,不开灯,玻璃又会反光,影响驾驶员观察路况和敌情。
工程师们跟车跑了无数次演习后,才想出这个简单又实用的办法,把玻璃翻下去,视野一下子就开阔了,极大地提高了战场生存率和机动性。
在后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数千辆EQ240在前线穿山越岭,运输物资和人员,表现非常可靠,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英雄车”。
直到今天,一些车况良好的EQ240还在部队服役,这本身就说明了我们国家早期汽车工业的制造品质和实战能力。
除了东风,像一汽、陕汽等老牌车企,都长期承担着为军队生产各种特种车辆的任务。
从这些历史可以看出,我们的汽车工业从一开始就和国防建设紧密相连,这种军民结合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当然,光有历史还不够,我们更要看现在的实力。
如果说老一辈车企是我们的基石,那么新一代的中国车企,则展现出了更让人惊讶的跨界能力和技术储备。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奇瑞。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奇瑞就是造经济型家用车的,主打一个亲民和性价比。
但如果告诉你,奇瑞的业务版图已经悄悄地覆盖了“海陆空”,你可能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在航空领域,奇瑞旗下的一家公司,早就成功研发并量产了多款活塞式航空发动机,不仅装备在国内的通用飞机上,还出口到了国外。
更关键的是,它还涉足了无人机发动机的研发,这在航空领域属于技术含量相当高的部分,连一些国际知名的汽车巨头都未必能做好。
在海洋领域,奇瑞也通过产业延伸,进入了船舶动力和制造领域。
这背后的逻辑和前面说的一样,汽车发动机和船舶发动机在核心技术上是同源的,都是内燃机技术。
一个能把汽车发动机做到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规模的企业,它在成本控制、生产管理和技术研发上的能力,完全可以应用到其他动力领域。
除了天上飞的、海里游的,奇瑞在陆地上的产品也远不止家用汽车,还包括重型卡车、特种商用车等等。
这种广泛的产业布局,意味着奇瑞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汽车制造商,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业集团。
它的生产线和技术储备,具备了很强的柔性和转换潜力。
真正让我们的汽车工业具备强大战时转换潜力的,还有两个压倒性的优势:一是无与伦比的产业规模,二是新能源赛道上的换道超车。
先说规模。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中国汽车产量达到了3016.1万辆,这是什么概念?
这个数字是日本的3倍多,是德国的近6倍,连续十几年稳居世界第一。
庞大的产量背后,是一个完整且强大的产业链体系。
从上游的钢铁、有色金属、化工材料,到中游的成千上万种零部件,再到下游的整车组装,我们国家都建立起了自主可控的供应网络。
这意味着,一旦有需要,我们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调动起海量的产能、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这种动员能力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现代工业的竞争,规模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壁垒。
再说新能源。
这可能是我们相对于传统工业强国最大的一个变量和优势。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车企,在电动汽车领域已经做到了全球领先。
这不仅仅是多卖了几辆车那么简单,而是意味着我们在电池、电机、电控这三大核心技术上,掌握了主动权。
这些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比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以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著称,如果把它应用到军用无人机或者单兵作战系统上,就能大大提升续航时间和战场生存能力。
电动车使用的永磁同步电机,具有扭矩大、响应快、结构简单的优点,非常适合用作未来装甲车辆的驱动系统,可以实现更灵活的机动和更低的噪音。
更重要的是,整个电驱动系统比传统的燃油动力系统更容易实现智能化和无人化。
想象一下,未来战场上,成群的无人作战车辆,搭载着我们自主研发的高性能电池和电控系统,依靠人工智能进行协同作战。
这幅景象背后,正是我们今天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如果发生战争,我们的国产车企能造什么?
答案是,它们能做的,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
它们不仅能依托庞大的生产线,快速生产出海量的军用卡车、越野车等常规装备,还能凭借在航空、船舶等领域的跨界布局,参与到更复杂装备的制造中。
更关键的是,它们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积累的领先技术,将为未来军队的装备升级提供全新的可能性。
这种从“钢铁”到“硅片”,从“机械化”到“智能化”的潜力,才是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真正的底气所在。
这不是在渲染威胁,而是对一个国家工业实力客观、自信的认知。
这份底气,是和平时期发展的压舱石,也是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时,我们从容不迫的信心来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