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人算不如天算”?朱女士的遭遇,大概就是最生动的解释。买个车本来是件高兴事,结果还没到手呢,刚刚在4S店签了合同、把钱付了,保险马上就要生效的前十分钟,自己心心念念的新车就被别人开试驾车直接撞报废了。这种事搁谁身上不憋屈?买车人的心理落差不用多说,关键是4S店那副推锅的态度,怕是让大伙看得够呛。
看完这个事儿,我只想问一句:这锅到底应该谁背?车主和4S之间的责任,能这么糊弄过去吗?出事以后,4S店为什么反倒像个受害者似的装无辜,一点店家应有的担当都没有?
谁才是新车“真”主人?权属没交付前的“猫腻”
先把情绪放一边,梳理下过程。朱女士钱掏了、保险买了,车还停在4S店,钥匙没交、手续没完、也没上牌,这状态叫啥?这叫“所有权还在4S店”。按照民法典——咱别嫌法条烦啊,这就是日常生活保护我们的东西——的确,车只有交付了才归买主。可不少人觉得钱付了理所当然就是我的了,实际上法律上并不是那么回事。
有意思的是,一出事,4S店嘴挺快,推得也溜:说车归你了,责任得你担;但不出事之前,车要是丢了、丑了,能让你只认新买主吗?这和卖房子交房前装修出问题、开发商让业主自己认“倒霉”不是一个套路?
再说究竟是谁的责任——明明是在4S店里、是其管理范围,有别的客户试驾车A撞了你买的车B。如果这是你的私人车库、你自己没锁,还能说不管?能把买家推出去和肇事者“私了”吗?这个时候让买家当调解员,4S自己缩到后边等着事被摆平,讲理吗?
责任到底轮到谁搂?“风险转移”听着玄,其实一点都不复杂
网上很多说法什么“风险转移”,大家一看这些词就头疼。我直接给大家通俗解释下:
— 只要车钥匙没交接,车就还是4S店的责任,出了问题,损失也应由4S店承担。
— 就算买车人提前买了保险,保险是从保险合同写的时间点起生效的,这期间要是出事,还真不能指望保险给你埋单——因为保险生效时间之前,该你理赔还得等到时间“到点”。
这里头还有一个坑。你别以为提前买保险就万事大吉了。你看这次,人家朱女士就差了“10分钟”,结果保险公司能赔吗?明显不能。保险始终是“掐点”的,时间没到,哪怕只差一分钟,它就是不认。实际生活中,买新车、保险生效时间点这个弯,少有人琢磨——可一出了事你就知道多扎心。
4S店“高高挂起”的伎俩,其实一点都不新鲜
这事让我想到一句话:“商家出事就装孙子,赚钱的时候一个个都是爹。”4S店的态度,最让人憋火的,不是事故本身,而是那种撇干净关系的甩锅本事。出了事,还能直接让车主自己“去和肇事者谈”,只打算修修补补把车交给顾客,换新?不存在,退款?也甭想。这种做法,说白了,是只顾自己省事:花最少的钱,把风险最大化转嫁给消费者。
大家都明白,买新车图啥?不就图个底子干净没毛病、用着放心吗?现在新车还没开出4S店,就经历过一场车祸——这以后即便修得再好,说没心理阴影你自己都不信。出了事还非逼着你接受什么“修复如新”,“性能没啥大问题”——但大家买的可不是一辆修过的“次品”,而是奔着全新去的。要真愿意“修过的”,买辆二手车算了,图啥新车的那份安心?
再说,修过的事故车,二手转让肯定要贬值,谁替顾客买单?修好了真能和新的一样吗?掏了全新车的钱,兜里装的是残次品,这买卖谁能乐意?
4S店该不该换新、退钱?道理很明白,纠结都是装的
很多人说,4S店“也很无辜”;毕竟事故不是他们直接撞的,是别的客户驾车失控的。可别忘了,4S店对所有现场发生的活动、对每辆新车的安全,都负有第一责任。你试驾不安排好,客户横冲直撞,你的管理有漏洞;你场地没监管好,车辆排放不当,也有问题。正因为买家买的是“还没进入他控制范围的一台新车”,所以不管谁弄坏了,只要还没交付,“锅”都在4S店。
那为什么4S店就是不换新、不退钱?根本原因是怕自己承担高昂的损失:新车要么整车报废、要么大修,卖队伍还得赔顾客。更何况,新车源不一定充裕,退一辆、再找一辆,订单也掉了、收入也少了。于是,他们宁可让顾客吃亏,也绝不主动承担责任。至于动用保险?很多小4S压根没买全险,指望回头抠点维修减扣。
可是,法理是最讲逻辑的。动产只要没交付,风险都在出卖人身上。让买家自认倒霉,不但侵犯利益,还直接砸了商业诚信。
想想看,要是真把责任都推给顾客,这一“惯例”会导致以后大家买车都心惊胆战——不是怕价格买贵了,而是担心在4S店里一等车,就遭“事故”的飞来横祸。
试问,这公平吗?
如果朱女士真被迫接受了,不仅将来个人用车不安心,以后想卖的时候,历史事故记录就是一笔划不去的账。未来谁还敢在这个4S买车?“管理混乱、出了事就让顾客兜底”的牌坊要立下吗?
消费者维权之难,商家道德何在?
这事让我想起不少中国老百姓都遇到过的“维权难”:出现纠纷、甚至一目了然的责任,商家就是不改口,不愿意好好解决。为什么?因为背后总有人会妥协,被拖累、磨到没力气再争,最终能被动地接受了“修车当新车用”的亏。
但我想,大部分买家都没那个意愿去打官司,耗时间、耗钱、还把自己搞得很狼狈。往往商家赌的,就是这个。
可这是正常的商业逻辑吗?是长期经营的长久之计吗?一旦这套体系变成默认,最损害的其实是全社会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换来“能糊弄就糊弄、出事靠混”的行业风气。
一句话问到底——你4S店敢保证,今天不是朱女士,下一个不是张女士、李先生?你自己买车换位思考,能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发生在你身上?
新的破车,不如不买
我得多问一句:要是大家都跟朱女士一样倒霉,上车前刚被撞一次,这车其实还有资格叫新车吗?以后你加价去二手市场卖,底下事故鉴定一查,谁替你解释这不是人为事故?
最荒谬的是,有些人还跑进来说“可以修好”、“事故不大”。但我们都买过东西,你买部手机出门磕掉个角,虽然能用,谁愿意当新机用?更何况汽车不比手机,安全和商誉牵扯的不是“一间店小账”,而是整条产业链形象。如果你自己都心里有疙瘩,怎么对买家说“这没啥问题,照用不误”?
最后,还是要讲道理
我觉得,朱女士的坚持有道理,4S店该替自己的管理疏漏埋单,不应试图蒙混过关。要想化解纠纷,最合理的选择,一是换新(如有新车提供);二是全款退款。大家买卖都是一次生意,诚信还能积累以后生意。要是非要靠“死不认账”凑合,迟早自砸招牌。
至于法理,已经很明白,也看不出买家有什么责任。4S店该做的是主动承担责任,不要再拿“事故很偶然、损失太大”的说辞搪塞。消费者可以依法走维权的路,你4S要是真觉得“理亏”,也要勇敢面对轻重。
一言以蔽之,车是“新”的才安心,诚信也是“全新的”才长久。在大白话里,我只想说:消费这事儿,不是只看钱,最看重的还是“讲理不讲理”——别等信任失了,再抱怨没人来买你的新车。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