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8点,当大众汽车沃尔夫斯堡总部的灯光次第亮起,就有约5名员工悄悄收拾个人物品,默默离开他们工作多年的岗位。
这不是突如其来的裁员通知所致,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自愿离场”。 截至2025年11月,已有超过2.5万名员工签署离职协议,相当于每半天就有5人加入离职行列。
大众汽车的人事董事阿尔内·迈斯温克尔最近透露,2030年前计划裁减的3.5万个岗位,已完成超70%进度。 这场被内部称为“未来协议”的转型计划,正以超预期的速度推进。
大众汽车为这次“柔性裁员”支付了惊人成本。 公司为超过2.5万名离职员工预留了巨额遣散费,累计支出已超过30亿欧元。 一位50岁、月薪约9000欧元、工龄超20年的分部主管,可获得一次性补偿超40万欧元。
即使是薪资等级最低的员工,工龄10年者可获约4.7万欧元,20年者超10万欧元。 这些数字让大众的裁员方案被称为“黄金降落伞”。
补偿方案设计极为精细。 选择提前退休的员工可获得原净工资78%至95%的收入保障,公司承担全额养老保险及企业年金的雇主份额,并终身补偿半数养老金缺口。 这种优厚条件是员工“自愿”离职的关键原因。
大众品牌负责人托马斯·谢弗表示:“很高兴看到这些措施正在发挥作用。 ”通过人员优化实现的15亿欧元人力成本削减目标已被视为可达成的目标。
大部分员工选择了“部分退休”计划,将在未来数年内分批离开企业。 一名大众内部员工描述:“就像慢慢关上水龙头,而不是突然切断水流。 ”
正常退休流程自然消化了部分岗位。 随着德国人口老龄化,这一渠道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余几千人则选择了附补偿金的协商解除协议。
2024年秋季,大众与劳方围绕转型方案的冲突一度激化。 管理层曾威胁关闭德国工厂并进行大规模裁员。 经过70小时的漫长谈判,大众87年历史上最长的劳资谈判,双方最终达成妥协。
员工通过收入让步换取了截至2030年底禁止运营性解雇的承诺。 同时约定将年产能削减73.4万辆,员工数量减少3.5万人。
截至2025年11月,大众在德国的裁员计划已完成超过70%。 表面数据背后,实际在岗员工数量自2023年底以来已减少超过1.1万人。 这意味着还有1.4万名已签署协议的员工将在未来几年内陆续离开。
在沃尔夫斯堡、茨维考和埃姆登三大整车工厂,通过人员优化等措施,工厂成本已降低30%。 裁员重点集中于存在重复架构的行政部门。
大众品牌内部三分之一委员会机构已被撤销。 沃尔夫斯堡总部此前因数量庞大的委员会和指导小组而备受诟病,现在决策效率得到提升。
工厂管理层与劳资委员会每季度联合开展进度评估,确保产能利用率和成本削减按计划推进。
尽管裁员计划进展顺利,大众汽车的盈利压力依然巨大。 2025年前三季度,大众集团净利润仅34亿欧元,同比锐减61%。 美国征收进口关税导致支出高达21亿欧元,旗下豪华品牌保时捷的电动化战略也遭遇失败。
大众品牌在前九个月实现了4%的利润率目标,但距离6.5%的中期目标仍有差距。 更严峻的是,今年数据尚未计入美国关税带来的特殊影响,这一因素将从明年开始对财务表现形成持续压力。
中国市场下滑成为另一重打击。 2024年大众在中国市场销量降至292.81万辆,同比下滑9.5%。 作为大众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中国市场的失速对集团影响深远。
大众汽车正经历转型阵痛,今年三季度出现近五年首次季度亏损,净亏损达10.72亿欧元。
大众汽车的裁员只是欧洲汽车产业寒冬的缩影。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大众、奥迪、福特、Stellantis等4家车企及4家零部件巨头在内的8家企业,将在欧洲累计裁员约5万人。
奥迪宣布计划裁减约15%的非生产类工作岗位,波及德国4500个岗位。 博世集团决定在德国裁员7000多人,采埃孚计划将其德国员工人数逐步削减1.1万至1.4万人。
德国汽车研究院专家费迪南德·杜登赫费尔指出:“大众汽车在德国的规模越来越小,德国许多历史悠久的汽车制造商也是如此,德国在汽车行业正丧失重要性。 ”
2020年以来,欧洲新车销量持续低迷。 整个欧洲地区汽车交付量相对于峰值缩减了约200万辆,大众损失了约50万辆汽车的销量,相当于大约两家工厂的产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