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1月1日,这个日子注定要改写中国乘用车的驾驶方式。工信部发布的《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GB 21670‑2025)正式生效,两条硬规定让汽车圈瞬间“炸锅”:一是禁止默认使用“松开油门就刹停”的单踏板模式,二是所有车内标识必须采用“汉字 + 图形”的组合。这意味着,开了十几年的“一脚踏板”电动车得回归传统刹车逻辑,而车里密密麻麻的英文按键也要被汉字取代。
一、单踏板模式退居二线,安全底线被拉高
新规最核心的一条是:车辆在默认状态下,不允许仅通过松开油门踏板就把车刹停,驾驶员必须踩下制动踏板才能实现完全停车。
换句话说,曾被部分新能源品牌作为卖点的“单踏板模式”不能再设为出厂默认。虽然车主仍可手动开启该功能,但日常启动后系统必须回到“油门管加速、刹车管停”的传统逻辑。
为啥要这样改?因为单踏板虽然能提升续航,却打破了肌肉记忆。老司机遇到紧急情况第一反应是踩刹车,而习惯了单踏板的人可能会下意识抬油门——结果车速没降够,事故就发生了。国内外多起争议事故都与此有关。新规等于是把“误操作风险”从系统层面切断,给驾驶安全上了一道保险。
当然,习惯了单踏板的车主需要一段时间适应,车企也得重新调整动能回收与制动之间的配合。但长远看,让驾驶回归“油门归油门、刹车归刹车”的本质,是对生命负责。
二、汉字标识成了硬指标,外文按键时代终结
另一项让人拍手叫好的规定是:车上所有功能标识(如空调、座椅调节、危险警示等)必须使用“汉字 + 易识别图形”。
在自家市场卖的车,何必让外文标识成为车主的使用门槛?老年人看不懂“AIR COND”,年轻人也得琢磨“ESP OFF”是啥意思。汉字直观、图形通用,无论年龄大小、认知水平高低,一看就明白【参考用户提供文章】。
这不仅是用户体验的提升,更是对本土消费者的尊重。汽车作为日常出行工具,不该让“看不懂标识”埋下安全隐患。新规明确“不达标不得销售”,从源头杜绝了外文标识泛滥的现象。
三、新规背后是“安全优先、用户为本”的价值观
两项规定看似独立,实则共同指向一个核心:汽车创新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产品必须真正适配本土需求。
驾驶逻辑的回归,是用标准纠正技术偏差,守住交通安全的底线;
汉字标识的强制,则是让汽车真正“说中国话”,体现文化自信。
对车企而言,这是压力也是机遇——要在技术调整中平衡安全与体验;对消费者而言,这是最实在的保障,让开车变得更简单、更安全。
2026年渐行渐近,这场汽车圈的“标准革命”已经拉开序幕。当刹车逻辑回归传统、当汉字成为车内标配,中国汽车产业正在规范中走向更成熟的阶段。而我们每一位驾驶者,都将是这场变革的直接受益者。
(本文基于工信部GB 21670‑2025及相关政策解读整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