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与蔚来乐道L90:大六座家庭车的银发转折
理想i8那场发布会,我是在家边喝茶边刷群,没去现场。说实话,气氛真不算热烈——微信群里一哥们直接丢了句“中规中矩,无功无过”,我看着也觉得这评价挺对味儿。其实今年整个大六座SUV市场就像夏天楼下小广场的广场舞队,各路人马都在抢地盘:蔚来、问界、极氪、智己……一个个都憋着劲儿要整出点新花样。
最近风头最紧的,还得数蔚来的乐道L90和理想i8。这俩车粉丝掐架那叫一个带劲,每天早上醒来手机群99+,不是在聊乐道L90配置,就是猜i8到底卖多少钱。我表弟是老蔚粉,这阵子天天追着我问:“你说i8定价能不能把我们干趴下?”我只能回他一句,“别急,你们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讲真,这两家十年恩怨扯不完。以前大家都拿技术路线互怼,一个坚持纯电换电,一个死磕增程。但偏偏增程那几年混得最滋润的是理想;现在轮到理想搞纯电了,又轮到蔚来新产品有点翻身苗头。我认识几个老理用户,都开始琢磨是不是该换换口味。
不过,说到底,两家的产品定位其实分得挺清楚,不管是价格还是设计思路,都各走各路。有人说它们瞄准的人群差不多,但生活方式跟消费观念还真未必一样。有次饭桌上邻居老王提起,他女婿买车非要选“大空间带娃神器”,可他闺女只认外观时尚,说白了就是代际审美和需求根本拧不到一块儿去。
刀法研究所前阵子写过篇分析,说随着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多口之家越来越多,大六座成刚需。这事儿去年春节回乡见亲戚时就有体会,我舅妈家仨娃加老人,一台五座轿车根本装不开,全靠借邻居家的MPV救急。所以这波主打家庭的大六座SUV,其实正踩在需求节点上——尤其是像乐道L90和理想i8这种,把“全家出行”挂嘴边的品牌,更容易切进这个蛋糕。
今年上海车展,有意思的一幕:好多厂商把自家最大号SUV摆C位,看似比谁更壕,其实底层逻辑都是盯住银发经济和多孩家庭。我顺便溜达了一圈,发现不少销售推销词变了调,不再单拼动力或者智能化,而是强调后排空间怎么宽敞、三代同堂怎么舒服。“咱这是给全家买安全感!”售楼部常用的话术搬到了4S店门口,也算时代特色吧。
讲冷门一点,有个修车师傅张叔常唠叨:“你看这些大块头新款啊,一般二胎三胎家庭开出去长途,高速上一脚油门下去,后备箱塞满奶瓶尿布啥都有。”但他说最多的问题反倒不是动力,而是第三排空调不给力,“南方夏天坐最后一排,那是真烤箱。”听他说,今年已经接待好几单投诉第三排制冷效果一般的小毛病,其中就有某品牌的大六座新品(具体哪个不能明说)。
再聊回产品细节吧。乐道L90主打“三代同堂”,典型配置就是第二排独立扶手椅,还有专为老人设计的小夜灯,据说夜间上下车防摔倒;而且听隔壁做保险的小林八卦,他们公司统计发现,大尺寸车型事故率虽然低,但维修费用高,所以部分险种报价悄悄涨价。今年四月我帮朋友续保时,就被提醒注意这一条,新款大件配件不好找,比传统五座贵不少。
至于理想i8,它轴距短一些,为造型牺牲了一些储物空间,不过李老板发布会上特意演示后备箱能放两个28寸行李箱加孩子书包。他举例自驾游带四娃够用,但背后的潜台词很明显——如果还嫌小,请移步更高级别的车型,比如那个传闻中迟迟不上市的旗舰(懂的人自然懂)。另外还有个细节,是销售顺嘴提起:很多人以为纯电版冬季续航掉太狠,其实他们做过东北冬测,只要不开暖风最大档还能撑住200公里以上。当然实际体验嘛,还得等北方入冬才知道真假。
外观方面呢,这两台多少都有点互相“致敬”的意味,比如乐道L90整体线条稳重,看起来跟传统燃油SUV接近。而内饰布局又学足了所谓“冰箱彩电沙发”套路,本地技师私底下吐槽:“现在流行堆料呗,你抄我抄你。”反过来看,理想i8尾部神似ES6,也让不少老司机开玩笑,“一家亲系列。”
关于前脸造型争议,那段时间朋友圈梗图满天飞,有人直言第一眼难接受,可时间久了又觉得耐看。有趣的是,上半年萤火虫总裁金舸回应质疑时,用的话术几乎照搬李老板,现在连汽车圈公关稿都开始撞模板了吗?
还有件糙事值得一提,以前大家总拿蔚来说事,“肉埋饭里”——亮点藏太深,要试驾才知好坏。但这次反倒轮到理想到处解释自己的噪音控制、多功能底盘这些优势,需要用户自己慢慢体会。而相较之下,乐道L90轻量化技术直接摆明面上,大空间、大储物格,一目了然。不少店员干脆劝客户进展厅随便坐坐,比啥参数介绍靠谱多啦!
股市方面也插播一句花絮。那晚发布会结束,美股直接来了波跳水,我朋友圈炒股党骂声一片。本地二手贩子阿勇私信问我要不要趁机收辆旧款,他担心新车型上市冲击残值。不过后来静下来琢磨,这跌幅更多还是市场预期落空导致,并非产品本身硬伤。今年五月份的时候,公司内部目标销量已经调整,下调总体预期但提高纯电交付指标。一位熟悉内部流程的小伙伴透露,现在策略核心其实并不是靠爆品破圈,而是在增程与纯电之间平衡转换,让原先忠诚客户安心升级而已。“端水大师”的活计,不是谁都会干,可惜容易左右挨骂罢咧!
竞争激烈归激烈,新品扎堆上市,总归让消费者挑花眼。不过现实用起来咋样?身边有人买早批次ES6,据说首年维保免费项目缩水,好几个零部件需要额外预约订货,小区地下停车库充一次慢充能耗比账面标称高出10%。也碰见隔壁送快递小哥抱怨,今年入手的新MPV第一个月就遇到副驾驶安全带卡扣松动,小问题频繁跑售后。他苦笑着感慨一句:“国产新能源噱头响,当爹当妈实际麻烦还真不少。”
最后闲扯一下养护冷知识。有经验司机建议,如果经常拉满员跑高速,多关注刹车片磨损速度,新平台重量增加,对制动系统要求更高。另外东北地区去年暴雪期间出现一起新闻,有辆大六座因底盘离地间隙略低,被积雪堵住通风孔导致短暂报警,好在没酿成事故。从此以后,同城论坛每逢降温季节都会冒出来各种DIY防冻妙招贴,自嘲“科技改变生活,也添堵”。
免责声明: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穿插于文内,包括刀法研究所分析、本地维修师傅张叔及相关行业从业者聊天记录等。如需进一步考证,请结合实际体验自行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