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600公里续航,为何油车开到报警都不慌,电车却总有续航焦虑
老张我开车快二十年了,从最早的桑塔纳开到现在的新能源,也算是见证了汽车时代的变迁。前几天和几个老伙计在茶馆里闲聊,话题又绕到了“电车到底行不行”上。老李拍着大腿说:“我那辆新买的电车,标着600公里续航,结果开了400公里就开始冒汗,生怕半路趴窝。”老王听了直笑:“我那油车,600公里续航,油表见红了我都敢再跑20公里,反正找个加油站,三分钟加满走人,慌啥?”这话一出,大家纷纷点头。你看,同样是600公里,油车车主心态稳如泰山,电车车主却像揣了只小兔子,蹦蹦跳跳不得安宁。这到底是为啥?难道是电车车主天生胆小?显然不是。问题的根源,不在于车,而在于“补能”这件事本身,以及我们对“续航”二字的理解,早已被现实狠狠修正。
先说说这“补能速度”的事儿。油车加油,2到3分钟搞定,这效率,堪称“闪电侠”。你去加油站,加满一箱油的时间,够你买瓶水、上个厕所,甚至还能刷两把游戏。而电车呢?普通充电桩,充满电动辄两三个小时,比看场电影还久。虽然现在有了超充,从20%充到80%只要十几分钟,听起来挺快,但现实是啥?超充桩数量稀少,节假日排队排到怀疑人生,而且频繁使用超充,对电池寿命也是个不小的考验。 这就好比你口渴了,油车是给你递上一瓶水,一饮而尽;电车是让你去接自来水,还得等水流慢慢灌满你的杯子。你说,这能一样吗?更别说换电了,蔚来搞的这个模式确实快,两三分钟搞定,跟加油差不多。但问题来了,换电站建设成本高,覆盖率低,而且一次只能换一辆,不像加油站,六七个加油枪同时工作。高峰期,换电站前排长队,那场面,比服务区充电还壮观。 所以,补能速度的“慢”,是电车续航焦虑的第一座大山,它直接决定了你在“没电”边缘的从容程度。
再聊聊这“续航虚标”的问题。油车仪表盘上显示100公里续航,那基本就是能开100公里,甚至还能多跑一段。但电车呢?标着600公里,你真信了,那可就天真了。厂家测试的续航,那是在理想环境下跑出来的,温度适宜,速度恒定,不开空调,那叫“实验室数据”。 现实生活中,冬天开暖风,夏天开冷气,电池活性一降,续航立马打七折。有网友调侃:“电车的续航,就像男人的承诺,听听就好,别太当真。”这话糙理不糙。标600公里,实际能跑480就不错了,还得留着20%的“保命电”不敢用。这20%的“心理防线”,就是焦虑的开始。 你油车见红了还能硬撑,电车电量一到20%,导航就开始疯狂推荐充电站,APP弹窗提醒,搞得你心惊肉跳。这哪是续航,这简直是“薛定谔的续航”,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不知道它还能撑多久。
最后,就是跑长途的“充电不方便”。在城里开电车,那是真香。小区有桩,公司有桩,一公里内七八个充电站,想充就充。但一上高速,画风突变。平时还好,节假日?服务区充电桩前排起长龙,充电一小时,排队两小时。你看着手机上密密麻麻的充电桩,到了现场却发现,不是在充电,就是在排队充电。 更坑的是,高速上开120码,电耗是市区的两倍,续航缩水得更快。这时候,你就会怀念油车了,服务区随便加,加完就走,多潇洒。有网友总结得好:“电车适合‘围城’生活,城里转转挺好,一出城,心就慌。”这话虽然有点绝对,但也道出了电车长途出行的痛点。国家和企业在大力投资基建,但这需要时间,短期内,跑长途的电车车主,确实得有点“战略眼光”和“冒险精神”。
那电车车主就只能焦虑下去吗?当然不是!老张我开了几年电车,也总结出几条“保命”经验。第一,浅充浅放,永远留20%的电不用。 电量到20%就准备充电,充到90%就拔枪,别追求100%。这不仅能保护电池,更能让你心里有底。第二,节假日跑高速,别指望服务区充电。电量剩50%就下高速,去城里找桩,便宜不说,还没人抢,顺便吃个饭,上个厕所,一举多得。 第三,了解电车特性,高速上别飙120,100码匀速跑,省电又安全。提前规划充电地图,手机APP查好沿途充电桩,做到心中有数,焦虑自然就少了。
说到底,油车和电车,是两种不同的出行哲学。油车代表的是“即时满足”,补能快,续航准,用起来简单粗暴。电车代表的是“提前规划”,它要求你更了解自己的车,更熟悉路况,更善于利用工具。同样600公里,油车给的是“安全感”,电车给的是“可能性”。 安全感让你无惧见底,可能性则需要你用心经营。随着固态电池等新技术的突破,补能速度和续航真实性的问题有望解决,但在此之前,作为电车车主,我们或许该学会的,不是抱怨焦虑,而是如何与它和谐共处。那么问题来了,当电车的补能和续航不再成为短板,我们还会怀念油车那种“说走就走”的自由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