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汽本田的“买买买”操作可谓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广汽集团宣布将斥资近11.72亿元,收购东风本田发动机公司50%的股权,还要将这笔资产纳入广汽本田。这一波操作,不仅仅是一场博弈,更是汽车行业在转型大潮中的一次重要布局。面对销量压力和电动化浪潮,这背后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咱们不妨来扒一扒!
先说说这场交易的硬核背景。东本发动机成立于1998年,主要负责为广汽本田等企业供应发动机和零部件。然而,这家公司最近的日子并不好过——2024年营收虽高达95.66亿元,但净利润却“别致”地亏掉了2.28亿元。好在2025年上半年转了运,实现净利3.71亿元。广汽本田此次出手,不单是为了填补发动机业务上的空白,更是在对日薄西山的燃油车市场打出一次“绝地反击”。毕竟,发动机依然是混动和插混车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控股这样的资源性资产,怎么看都是个稳赚不赔的大招。
更耐人寻味的,是广汽本田同期的大动作。7月,他们发布了一个听起来相当高端的战略——“蕴新智远”,翻译成人话就是用智能化和绿色化武装自己,并扳回在销量上落下的分数。数据显示,今年1到8月,广汽本田销量下滑了将近30%,这锣鼓敲得有点闷。不过,问题的本质是:传统燃油车的时代正在告别,转型到电动车领域,不是谁想慢就能慢的,稍有拖延就可能被甩到队尾。
广汽集团此番整合供应链的布局,其实剑指两个核心点:效率和成本。一方面,全资控股东本发动机意味着在供应链上的话语权成倍增加,可以让广汽本田更灵活地制定生产计划,避免被上下游捏住“命运走廊”。另一方面,一体化运营还可能在未来带来降本增效的效果,更精准地对应电动车和混动车型的生产需求。换言之,这波操作的目标很明确——赌未来!
只不过,话又说回来,这场赌局究竟能不能赢,仍然充满悬念。大环境上,电动车厂商已经是遍地开花,传统车企看似还有时间,但实际上留给它们的窗口期已很有限。广汽本田虽然推出了不少智能化和本地化研发的项目,但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还要打个问号。毕竟,光有技术和布局还不够,关键是得有人买单。
这次并购案的成功背后,其实还有一个隐而未彰的信号:内卷加速了。东风汽车愿意出手50%的股权,本田也愿意增资,全都是想缩短战线,减轻风险。对东风来说,减持看似有点肉疼,但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的“轻装上阵”。对广汽集团来说,则是趁着市场还没完全变天,牢牢掌握主动权。这种双赢的交易背后,其实是汽车行业在生死存亡之前的相互试探和妥协。
或许有人会问,这种烧钱大戏,值不值得?从广汽集团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张“续命牌”。燃油车的利润有限,混动车型又是眼下的平衡点,能用发家积累的经验和平滑转型的聪明战略,搏一搏下一个周期,是大厂们最后的安全垫。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谁又不希望科技更潮、产品更多元化?让市场多些亮点,可能比空喊几句口号更实在。
当所有车企都在转型之路上你追我赶,深耕中国市场的广汽本田能否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你又是否愿意为他们的产品转型买单?这场汽车行业的游戏,可不只是车厂们的事,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