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多品牌布局,产品选择多,购车方式丰富

六月的某个周末,我站在一家商场的汽车展区,身边是氢气味道混杂着咖啡香。

展台上,一辆王朝网的汉与一辆海洋网的海狮,隔着不到一米距离静静地“对峙”。

销售员各自穿着风格迥异的制服,眼里都带着“只要你选我家”那种微妙的竞争劲儿。

如果不是明显不同的车标和设计语言,我大概率会以为这场对决是两个品牌间的生死较量。

比亚迪多品牌布局,产品选择多,购车方式丰富-有驾

可他们都在努力把你拉进同一个“家族”——比亚迪。

我忍不住多看了几眼,脑海里突然浮现一个荒诞场景:假如你今天来买车,选汉还是选海狮?

销售员像是两拨刑警,一个主打“龙颜美学”,一个主打“海洋美学”,各自递上“证据”,把你团团围住。

你以为自己在做选择,其实你已经被安排进了他们的“生态位战争”剧本里。

“到底买哪个?”成了唯一的悬疑。

那么,比亚迪多品牌布局这场“阳谋”,究竟是精密分工的棋局,还是一场自导自演的热闹?

来,我们翻开案卷,理一理思路。

首先,事实很简单,比亚迪这几年干的事,用行话讲叫“饱和式攻击”。

王朝网和海洋网,看似是一家人,实际上是两家独立核算、互抢KPI的销售公司。

你走进展厅,选“龙颜”还是选“海洋”,背后是两组人抢着把业绩写进自家报表。

再往上看,腾势、方程豹、仰望各自占据价格带的高地,像是围猎者堵在每一个可能的市场缝隙。

从专业的眼光审视,这种策略在汽车行业其实并不新鲜,但比亚迪玩的有点“变态”:他们不怕自己打自己,反而乐于制造内部“鲶鱼效应”。

比亚迪多品牌布局,产品选择多,购车方式丰富-有驾

宋PLUS这种王朝网爆款车型,直接划到海洋网卖,激发两边销售团队“卷起来”,谁也不敢松懈。

你以为品牌多了是内耗?

其实是提前把内部竞争压到极致,再一致对外收割市场。

饱和攻击,内外兼修,比稳定但迟钝的单品牌打法,效率高得多。

那为什么他们能这么干?

因为背后是技术鱼池和体系化作战的底气。

比亚迪每年砸出1.7亿日均研发投入,刀片电池、第五代DM混动、固态电池样品这些“硬核武器”,不仅让产品线拉长,还能把高端技术一层层下放到低价位车型。

比如海狮06,全系标配“天神之眼-C”智驾,10万级车型就能体验高速NOA。

对手还在琢磨“高端智驾怎么降本”,他们已经把它做成了家常便饭。

你如果是做产品的,站在比亚迪研发部门的门口,估计会陷入一种尴尬:“他们还能卷到什么程度?”。

更有意思的是,供应链垂直整合比例超过70%,成本比同行低15%-35%,自研能力强得离谱。

别家还在为电池采购谈价,比亚迪自己在后院种了棵技术树,顺手摘果子。

比亚迪多品牌布局,产品选择多,购车方式丰富-有驾

技术复用也玩得溜,海洋网共享王朝网的三电技术和底盘调校,基本不用从零再造。

看似各自为战,实则都在同一条底层技术河流里畅游。

这套多品牌体系的逻辑,很像刑侦队里的分案侦查。

有案子大家都抢着破,但最终奖杯归警局所有。

比亚迪不是让你选不选他们的车,而是让你在自家菜单里纠结:“汉好还是海豹香?”“买方程豹还是腾势?”——你迟早会选一款,只是结账那一刻,笑的都是比亚迪。

当然,这种玩法也有点黑色幽默。

比如,经常有媒体和同行调侃:“比亚迪疯了?自己打自己?”不得不说,这种疑问像极了现场勘查时的“疑点”:你以为是嫌疑人互斗,实则都是同伙。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戏码,只要不致使真正的内耗,反而带来更多选择和福利。

毕竟,“内卷”有时候不一定是坏事,前提是卷得有技术、有底气,而不是无脑抢资源。

说到这里,不得不佩服比亚迪的“阳谋”。

他们从海鸥的6万级国民代步车,一路铺到仰望U8的百万级豪车,把所有价格带和用户画像全部覆盖。

你是刚毕业的年轻人,预算有限?

比亚迪多品牌布局,产品选择多,购车方式丰富-有驾

有海鸥、海豚。

你要空间、兼顾家庭和商务?

汉、唐、宋都能排队挑选。

你想尝试高端、硬派越野或豪华?

方程豹和仰望随便选。

这一套矩阵打法,堵死了每一条市场缝隙。

从产品到技术,从渠道到服务,每一步都像是在侦查案情,不放过任何细节。

再聊聊渠道协同。

王朝网和海洋网的门店常常紧挨着,售后体系也共享。

你选哪个都在比亚迪服务系统里,体验和保障不分家。

就像办案,虽然案情各自独立,但最终归档到同一个系统里。

比亚迪深谙此道,让用户在自家矩阵里找到归属感,减少品牌间的摩擦和割裂。

比亚迪多品牌布局,产品选择多,购车方式丰富-有驾

当然,也不能假装一切都完美。

多品牌矩阵确实有管理难度,品牌定位容易模糊,用户容易“社死式纠结”,销售团队之间的小摩擦也不可避免。

但比亚迪选择了技术和体系硬实力,试图用“技术平权”打破价格壁垒,拉高行业门槛。

至于“会不会走向品牌稀释或渠道乱战”,这恐怕只能靠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精准运营来避免。

毕竟,刑侦队里也有“误判”和“冤案”,没有哪种策略百分百无死角。

有时候我也自嘲:整天分析案情,看到比亚迪这套打法,忍不住怀疑汽车圈是不是要变成“无对手的刑侦剧”。

别人还在琢磨怎么抢用户,比亚迪已经把所有玩家都“圈进嫌疑人列表”,只剩选哪个“嫌疑人”而已。

讽刺的是,这种“阳谋”并不隐秘,反而赤裸裸摆在台面上。

你看得见,但你就是无力反抗。

写到最后,忍不住想问一句:如果汽车行业都学比亚迪,所有品牌都做多矩阵覆盖、技术下放,市场是不是会变成“只有选哪个”而不是“选不选”?

这种“无对手的战争”,到底是行业进步,还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垄断?

你又会如何选择你心目中的“那辆车”?

这里,我不做绝对判断,只能留个开放式结局。

毕竟,案子还在继续,玩家也在不断变换。

如果下一次你走进展厅,纠结于汉与海豹时,请记住——谁赢了,并不是你和销售员,而是那个掌控全盘的“幕后玩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