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的清晨,总是带着压抑感。工厂外的空气还算新鲜,车间里,只有机器轰鸣尚未苏醒的间隙。丰田的财务主管走进会议室,手里是一摞刚刚出炉的财报。日元的数字在屏幕上跳动,却怎么都跳不过利润下滑的那个巨大空洞。会议桌四周坐满了本田和日产的面孔,脸色有点类似于凌晨三点的黑咖啡:苦,不太提神。有那么一瞬间,如果不是台上投影里“净利润下降36.9%”、“日产亏损1157亿日元”几个数字太扎眼,我怀疑他们会不会集体失忆,把自己当成二十年前的亚洲奇迹制造者。
如果换我,哪怕只是普通职员,估计也得在心里咒骂一句——“我们不是一直很牛吗?怎么突然就成了别人口中的‘蛰伏者’?”这不是讨论人生哲学的场合,但日系车企显然陷入了更难解的命题:被关税砸得鼻青脸肿,被中国新能源品牌抢了风头,靠老本行吃饭却屡屡吃出苦味来。
先把账翻出来说话,省得后面有人质疑我“主观”。丰田2024财年净利润2358.86亿人民币,吓得不少同行在年报里都要多画两行小字“同业对比仅供参考”。比亚迪们也不是吃素的,毕竟今年上半年净利润暴涨到155亿人民币,还能平均下来每个月数钱数到手抽筋。日系三巨头最新一季财报却怎么都不乐观,尤其是在那个曾经是品牌阳光地带的美国市场,关税一刀下去,利润直接蒸发三成以上。你可以想象下,原本每卖一台车能赚杯咖啡的钱,现在连咖啡伴侣的钱都捞不着。
美国关税一夜之间从2.5%跳到27.5%,听起来像是金融危机和禁摩并发症一样,谁也说不准会不会发展成慢性绝症。丰田警报拉响:“全年营业利润会缩水1.4万亿日元!”这不是吓唬人,因为日本车在美国一年能卖137万辆,关税成本加起来不是零点几的小数,而是个让上海滩都失色的天文数字。本田的车,有40%属于“进口系”,新关税一贴——单车成本多了3000美元。你说,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去美国建厂。但美国工人成本摆那儿,人工贵、选址难,最后还可能变成“砸钱成瘾”。企业家喜欢说“战略调整”,实际就是“被逼着赌一把”,能不能摸准“智能化转型”的门道,这是道送命题。
零部件也来添乱。美国零件税率上升,丰田光这一项三个月损失4500亿日元,堪比海底捞打折日的营收。钢铁、橡胶等原材料非但没便宜,反而轮流涨价。日元兑美元强势变动,出口成本腾空翻了个身,脚落地却踩到钉子。你能想象吗?工厂管理层开早会,讨论的不是“质量革新”,而是如何用微缩包装减少关税和运输费用,活得跟“现在只剩技术,营销要靠打游击”没区别。
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日系车传统阵地也守不住了。中国市场,今年上半年日系品牌只剩下9.6%的份额,销量岌岌可危。日产今年靠N7才勉强守住阵线,本田掉了四成销量,丰田逆势微涨被当成年度新闻。这种场面,放在日本本土业界评论里,跟连夜“沉船警告”没什么差别。东盟市场,本是日系汽车的菜园子,如今也挤进了不少“中国杂牌军”:泰国市场日系品牌份额从85.6%跌到76.5%,印尼从76%滑到71%,中国品牌一通“性价比+电动化混合拳”,打得老对手变成沙袋和陪练。俄罗斯市场因为地缘政治,日系车企只能收摊,留个代表处望穿秋水。而中国品牌汽车,今年上半年34万辆,霸占57%的份额。欧洲、中东、澳新……只要是日系曾经做过广告的地方,基本都快成了“中国新能源的主场”。
如果执着于“往日荣光”,只能先把荣光裹成保鲜膜,这样至少还不容易腐烂。日系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上确实动作太慢。有人说,重视质量和节约是他们的底色,而不是把全部筹码压在未来技术。不无道理,但今天的汽车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移动铁罐头”游戏。智能硬件、软件升级,乃至于芯片和交互设计,都成了新车定价的关键砝码。你还用过去的烧油理查兹法则推导市场,最后只会发现自己的算法失效,得到的是负增长曲线,比财务报表还“黑”。
有同行问我,要如何“蛰伏”?要么拿出点像样的核心技术(比如氢能、固态电池),要么实在不行,学学竞争对手的快节奏和混合打法。电动车和智能座舱,不是只在东京展会里摆造型的“概念”,需要走向量产和实际用户。产业升级这口苦药,愿不愿意吞下去,决定了能不能继续活下去。而活下去,最怕的是一边等市场变天,一边妄想起死回生。
圈里人常自嘲:“我们不是在做汽车,是在做金融和国际政治的试验品。”有时候,看着几位日本高管刷着财务预测,脸上是标准习惯性微笑,心理估计跟吃了生鲍鱼一样:滑,不好下咽。作为行业观察员,我见过太多“蛰伏期”的口号,少见真正穿越周期的技术。日系车企要等风来,至少要修好自己的帆。如果只想着靠老功夫熬日子,最后可能就被新技术洪流直接“烹饪”了。
盘点下来,总会有阴郁一丝:“日系还能撑多久?”但现实归现实,商业是活生生的博弈。丰田、日产、本田这几位老同事,是要在全球新局里刷新自我,还是继续在财报里连夜调档、裁员、降成本?每一个角色,都在为自己的时代苦苦挣扎,没人能提前找到通关秘籍。
看热闹容易,站在行业里,没人乐观。你说车企是青蛙还是变色龙,关税面前,跌起来都一个速度。未来属于谁?有时候我也不确定。只能这样问:电动化、智能化的洪流,谁能沉下心蛰伏,又能逆流爬出来?全球车市这场“新旧交替”,你愿意押注谁是下一个领头羊?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