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马自达EZ-60首次亮相央视“第一发布”成为全球好车,展现中国智造的实力与全球布局的信心

11月中旬,我在央视一档节目里看到了长安马自达的EZ-60发布会。说实话,一开始我还挺惊讶的——央视第一发布这么官方的平台,首次给汽车品牌单独开发布会,选的是长安马自达。毕竟咱们常见的那些传统豪华品牌或者新能源大咖,才是主角吧?这车到底啥来头,能不能撑起这么大的场面呢?

发布会一开,长安马自达销售副总吴旭曦上台,一口气抛出新能源全球车的五大核心维度:用户体验与场景适配的美学设计、结构防护和智能预警的安全守护、技术理性和人文温度的智慧赋能、驾驶乐趣的操控体验,以及长久的品质承诺。听起来挺高大上,但我当场脑子里蹦出个念头,这些话对大部分品牌来说,多少都有点套路,谁不是这么说?但再往下听,他们还算讲得细,特别是强调了全球统一标准的车身安全,86.5%的高强钢车身,既满足中国也满足欧盟的双五星认证。

长安马自达EZ-60首次亮相央视“第一发布”成为全球好车,展现中国智造的实力与全球布局的信心-有驾

说到这,我想起前几天问了个修车师傅,他说:现在的车,钢材用得好才是关键,尤其新能源车电池下面那块板不裂,就省了不少维修费。这话让我对他们钢材标准的话多了点信服。毕竟长安马自达这次和宝钢合作的1500兆帕冷冲压钢、2000兆帕热冲压钢用量听说不低。宝钢技术服务室的梅杰还真回应了:我们就想让中国消费者买到不输国际的钢板车。这话放外面讲,估计不少厂商都想做到,真正能做到的却没几个。

发布会还特别拉来供应链伙伴,比如中创新航实力给了个充电速度数据,30%到80%只用15分钟。我立马计算了一下,就是说高速路上停一小会儿就能充个够,挺实用,远比以前那种一小时才能充半桶油的假设场景靠谱多了。但我也提醒自己,这个数据是厂家讲的,有点理想化了,毕竟天气、充电桩状态等多因素都影响速度,30%到80%客观来说,还是要看具体情况。——这点跟我之前写新能源车体验时说的高速快充是救命稻草说法,有点不一样,我是更保守。现在我调整了,毕竟技术升级速度快,这种速率对用户吸引力实实在在。

长安马自达EZ-60首次亮相央视“第一发布”成为全球好车,展现中国智造的实力与全球布局的信心-有驾

智能化层面,合作的都是大牌,科大讯飞多模态大模型、火山引擎的智能座舱体验听得我都想赶紧试驾一把。特别是那句移动的生活空间,让我想起我一个朋友用了同级别智能座舱后吐槽:你说智能,能陪我聊天还能找餐厅的车有几个?其他都是跑个导航加个语音控制,没啥灵气。智能不花哨反而更能打动人。

不过我又得嘟囔两句,虽然供应链配套和合作深度确实有优势,但是咱们知道从研发到量产过程中,车企和供应商的博弈不会少。就像做一碗好面,不光要面粉等级过关,还得掌握水温和手法,光有顶级材料没好厨师,端上桌的味道也难看。EZ-60能在央视大舞台亮相,背后肯定有长期磨合和细节打磨,供应链的协同效率不高,估计难办。

说到研发,据我了解,长安马自达这波是打算跳出传统合资车型定位,成立新合资模式,强调技术双向赋能,既把马自达的百年发动机调校和操控基因留下,又嫁接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优势。自己总结的时候,觉得这句话大是大非了点,因为技术双向赋能的背后,多少得经历摩擦和妥协,不是一蹴而就。我估摸着,2023年后车企这一类合作越来越讲究流程管理,更注重协同创新,比如共研共测阶段严格插手,推动工艺升级和品质一致性。长安马自达的这种模式大概率在扩大试点范围。你觉得合资车企还能这么玩新花样吗?

长安马自达EZ-60首次亮相央视“第一发布”成为全球好车,展现中国智造的实力与全球布局的信心-有驾

顺着这个思路,我翻了下笔记,看到用户代表讲得挺接地气:EZ-60不光是家用车,更是性格车。这让我联想到我以前和朋友买车时的对话,他说:我不需要最贵,我要的车能和我节奏合拍,能撒欢儿,能劈弯,那才叫驾驶乐趣。这话说得真挺精准,恰恰反映了长安马自达一直以来的品牌DNA。只是现在新能源车里保守与激情往往不太能兼得,这条路不好走,但挺值得期待。

我算了笔账,拿传媒公布的数据,EZ-60单台造车标准配件成本估算约20万元人民币(这数字是估算,样本少),与同级别新能源SUV如比亚迪宋Pro EV、蔚来EC6比起来,配置和材料差不多,但品牌溢价和供给链效率有待观察,这回能不能把国产核心件做成全球标杆,成为长安马自达的敲门砖?真心有意思。

长安马自达EZ-60首次亮相央视“第一发布”成为全球好车,展现中国智造的实力与全球布局的信心-有驾

说回央视舞台,这种国家平台背书带来的信任感,对消费者尤其是新能源一代初体验用户有不少影响。我还听销售小陈说,买车的朋友很在意哪些品牌能被国家认可,尤其是新能源车,不少人一听央视认证,心理上就踏实多了。这也说明市场认可跟媒体权威结合的重要性。话说回来,不知道你有没有觉得品牌背书和实际产品体验,我俩之间有时候总有点距离?你会怎么平衡?

看到整个发布氛围、供应链发言,还有用户那句像个懂你节奏的老朋友,我突然想到:新能源车未来除了硬实力,还真需要那份人味儿。技术迭代太快,用户心理和用车惯调整不过来也是大问题。智能、舒适、安全,这三条线扯得越紧,体验感越厚重,EZ-60这次表现让我多了点期待。

长安马自达EZ-60首次亮相央视“第一发布”成为全球好车,展现中国智造的实力与全球布局的信心-有驾

真想知道,有多少用户在日常生活里,真的能把这套全球标准硬件和智能软件全方位体验出来?特别是三四线城市或者县城,充电、维修、智能服务是否跟得上?这才是大多数人买新能源车最实际的困扰。你怎么看?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