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车加速弱?功率扭矩不输德系,差距原来在这!

很多车主朋友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纳闷:买车的时候,看着宣传册上日系车的发动机参数,比如马力、功率,都非常亮眼,有时候甚至比同价位的德系车还要高出一截。

可是一旦开上路,尤其是在需要提速的场景,比如红绿灯路口起步,或者高速公路上想要超车时,总感觉油门踩下去了,车子的反应却慢了半拍,眼睁睁看着旁边那台参数平平的德系车轻松超越,留给自己一个潇洒的背影。

这种纸面数据和实际体验的落差,确实让人心里犯嘀咕,难道是自己的驾驶技术有问题?

日系车加速弱?功率扭矩不输德系,差距原来在这!-有驾

还是说这漂亮的参数背后,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其实,这并非个例,而是两种不同造车理念在产品上最直观的体现。

首先,咱们得从最核心的动力源头——发动机说起。

大家可能都听过一个词,叫“扭矩”,通俗点说,它就是发动机的“劲儿”,决定了车子起步和加速时的爆发力有多强。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最大扭矩是多少,而在于这个最大的“劲儿”在什么时候能使出来。

德系涡轮增压发动机,以大众的EA888系列为典型代表,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低转高扭”。

这意味着发动机在很低的转速,比如每分钟1500转左右,就能爆发出全部的最大扭矩。

1500转是什么概念呢?

在城市里开车,你稍微深踩一点油门,发动机转速很轻松就能达到这个区间。

所以,德系车给人的感觉就是动力随叫随到,特别“跟脚”,在需要频繁启停的市区路况下,绿灯一亮,轻点油门车子就能很轻快地冲出去,这种敏捷的响应自然会给人一种加速很快的感受。

反观很多日系涡轮增压发动机,它们的设计思路则有所不同。

工程师在调校时,往往会把燃油经济性和发动机的平顺耐久性放在更高的优先级。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会有意地将最大扭矩的爆发点设置在相对高一些的转速区间,比如本田冠道那台有名的2.0T发动机,需要到2250转才能输出最大扭矩。

在日常拥堵的城市道路中,大部分时间发动机转速都在2000转以下徘徊,这时候涡轮增压器并没有完全进入最佳工作状态,发动机的“劲儿”自然也就有所保留。

你感觉车子有点“肉”,不是因为它没力气,而是它的全部力气需要你用更深的油门、更高的转速去“唤醒”。

这种调校策略,好处是有效降低了日常通勤的油耗,也减少了发动机在低转速区间的负荷,但牺牲的就是那种一触即发的加速快感。

这背后是两种哲学的碰撞:德系车似乎在说“我时刻准备着,让你体验驾驶的激情”,而日系车则更像在说“别着急,我们慢慢来,省油省心最重要”。

日系车加速弱?功率扭矩不输德系,差距原来在这!-有驾

发动机把力气使出来了,但这股力量要传递到车轮上,还需要经过一个至关重要的“中间人”,那就是变速箱。

如果这个中间人办事效率不高,那么再大的力气在传递过程中也会大打折扣。

日系车在家用领域普遍青睐CVT无级变速箱和传统的AT自动变速箱。

CVT的优点是众所周知的平顺,因为它没有固定的档位,动力输出如行云流水,几乎感觉不到换挡的顿挫,而且能始终让发动机维持在比较经济的转速,对省油很有帮助。

但它的结构决定了其传动效率相对较低,能量在传递过程中损耗较大,大约在70%到80%之间。

当你需要急加速,一脚油门到底时,CVT需要一个短暂的反应时间来调整传动比,这个过程会让动力输出显得有些迟缓,像是被柔化处理过一样,缺少了那种拳拳到肉的冲击感。

而德系车,特别是大众集团,则把双离合变速箱(DSG)作为自己的看家法宝。

双离合变速箱的结构可以简单理解为有两个离合器在协同工作,一个负责奇数档,一个负责偶数档。

当你用1档起步时,2档就已经在旁边准备就绪了。

换挡的瞬间,动力中断极小,整个过程快如闪电,传动效率非常高,可以超过90%。

这种高效直接的动力传递方式,使得发动机的每一次发力都能几乎无损地传递到车轮上。

当你深踩油门,双离合变速箱能够迅速地连续降档,将发动机转速拉高到最具爆发力的区间,那种强烈的推背感会瞬间涌来。

相比之下,一个追求极致平顺,一个追求极致效率,在加速体感上的差异也就显而易见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更“残酷”的现实,那就是标称功率和轮上功率的差距。

汽车厂商在宣传资料上标注的功率,通常是在理想实验环境下,直接从发动机输出轴上测得的,我们称之为“曲轴功率”。

但这股力量要驱动汽车前进,还需要经过变速箱、传动轴、差速器、半轴等一系列传动机构,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一定的能量损耗。

最终,真正作用于车轮、推动车辆前进的功率,被称为“轮上功率”,这才是衡量一辆车实际动力表现的真实数据。

日系车加速弱?功率扭矩不输德系,差距原来在这!-有驾

大量的马力机实测数据表明,由于高效的传动系统,德系车的轮上功率通常能达到标称功率的85%到90%。

而日系车,受限于传动效率等因素,这个比例普遍在70%到75%左右。

我们来算一笔账:一辆标称200马力的日系车,其轮上马力可能只有140到150马力;而一辆标称180马力的德系车,其轮上马力却可能达到160马力以上。

这么一对比,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参数上占优的日系车,在实际加速中反而会输给参数稍逊的德系车了。

可以说,德系车的参数更接近“素颜”,而日系车的参数则带了点“美颜”效果。

最后,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但又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底盘调校带来的驾驶信心。

汽车的加速感受,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推背感,还包含驾驶者的心理感受。

德系车的底盘普遍调校得更为扎实、紧绷,悬挂的支撑性也更好。

在高速行驶或过弯时,车身姿态稳健,能给驾驶者一种“车子牢牢吸在地上”的安全感和掌控感。

有了这份信心,驾驶者自然敢于更大胆、更深地去踩下油门,去探索车辆的性能极限。

相比之下,很多日系家用车的底盘调校会更偏向于舒适性,悬挂更软,以过滤掉路面的颠簸。

这种设定在日常代步时非常惬意,但在激烈驾驶,比如急加速时,车头容易上扬,车身会产生一些多余的晃动,这会让驾驶者在潜意识里感到一丝不安,从而不敢将油门踩到底。

这种由底盘调校带来的信心差异,也在无形中影响了我们对两类车加速感的最终评价。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些都是基于传统燃油车时代形成的普遍印象。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我们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如今的中国自主品牌,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实践,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它们不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博采众长,将德系的操控质感、日系的经济耐用与自身在智能化、电动化领域的领先优势相结合。

无论是动力响应迅猛、能耗又极低的混合动力技术,还是在底盘调校上已经可以媲美甚至超越合资品牌的车型,都展现出了强大的产品力。

它们正在用实力证明,一台好车可以兼顾激情与家用,性能与节能,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和优秀的选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