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车电车不谈费用,先算开车前准备时间成本,以每次充电到80%为例,车主是现场等待还是回家休息

前几天和老王聊电车,他开个小型SUV,问我:你说,每次充电到底花多少时间?我等着还是干点别的?我其实也没细算过,听听他细说,感觉有点意思。

拿充到80%来说,老技术大概得半小时,新技术十几分钟。不管怎么说,这儿不掺油车和电车谁更划算,就讲讲时间成本。充电不像加油,汽油直接喷嘴一接满,几分钟解决。充电这事儿得慢慢来,感情上说确实麻烦。老王说:我得等着?傻啊,哪有时间守着车啊,直接插上,去买个早饭,回来差不多了。

油车电车不谈费用,先算开车前准备时间成本,以每次充电到80%为例,车主是现场等待还是回家休息-有驾

我的意思是,现在小区、商场、单位,随便算都是一片充电桩,基本不缺。反倒是加油站,真就没那么方便。我问他:你车停小区楼下,充电等半小时,你就只守着车不走?他说:那肯定不,我直接溜,遛弯、吃东西,方便。要是得盯着,早烦死了。

手机电量越充越快,和油站排队10分钟还没人的体验差不多。电桩多,充电时间短,反而利用碎片时间干点别的。见过某商场停车场,从早上7点忙到晚上9点,充电车整天满满当当,我算过,平均每辆车一天充电时间加起来也就20-30分钟,实际车主多半是先干活后充电,没固定守点,这心算估算可能挺靠谱。

我自己一朋友开油车,开起来随便,停车的时候烦恼的是加油站离家远,路上下班还得绕路,光是找加油站就麻烦。他抱怨:你说那开车成本,单是时间就被我浪费不少了。我觉得,这问题不是简单的加时间和充时间比较,得考虑车生活的节奏:你什么时候充,充了能干啥。

油车电车不谈费用,先算开车前准备时间成本,以每次充电到80%为例,车主是现场等待还是回家休息-有驾

试想晚上充电,自动设置到22点开始,电费更便宜,车也充满了,老婆问我停车场充电要守车不?我直接笑:你神经不太正常吧,谁还守车充电。就算没家用桩,去单位楼下插充电枪,会议开一开,充60%,差不多时间能开走。好多人担心充电桩被占,或者在外电桩排队,但真是碰上真的事少之又少。

不过我有个小自我纠正,前面说充电时间短,也得分场景讲。比如旧款电车充电速度,确实比不上新技术,现在很多主流厂家都能保证充电30分钟内达到80%,但也有极个别老车和低端桩慢一截。别只看理论数据,你得看自己当地电桩密度和充电环境,这样心里才踏实。

跳个题,老王聊起他单位的同事,天天开电车跑网约车,充电频率高,一天两三次充电。不少人说,不就是充电麻烦吗?他说:等着?别逗了,跑网约车有专门快充点,边等边看视频,完全不会浪费时间。这段我先按下不表,说不定还能写篇专门跑网约车充电攻略。

油车电车不谈费用,先算开车前准备时间成本,以每次充电到80%为例,车主是现场等待还是回家休息-有驾

又说回普通人,家附近没加油站可能是真的,但很难没有附近充电桩。很多人忽视这个事实:电桩布局越来越密,距离一般不超过5公里。想象一下单位门口、商场地下,几十个车位随手就能充电,买个菜、逛个超市顺便插着车电,时间都是利用起来的。

这不禁让我琢磨,传统车主的时间概念是划一条线,必须去加油站,耗时整体叠加加油加路程,而电车主反而分散充电,边办事边充电,时间效率可能更高。只是惯难改,心理落差大罢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去年统计过一组样本:几百户电车主中,超过70%选择充电方式为边充电边做事,真正站着等完充电只占10%左右,剩下20%根据场景灵活变通。说明等待时间并不等于被动耗费。

油车电车不谈费用,先算开车前准备时间成本,以每次充电到80%为例,车主是现场等待还是回家休息-有驾

算下来,如果你一个小时赚80块,半小时充电不干活确实是损失40元,但大多车主都会选择同时做别的;反之,加油站等排队时间往往没那么短,家附近还不一定有油站,这个时间成本也没人盘算。

说实在,这种时间成本估算和实际体验间的差异,来源于生活节奏和个人惯。有的人愿意停下来守车,有的人惯边办边充。你是哪种?你觉得这中间还有什么注意细节吗?

最后有件小细节:我经常在停车场看见一种现象,车主把车插着充电,顺带着就去旁边的便利店买咖啡或者吃饭,甚至带了工作笔记本,边充电边工作。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时间碎片利用是不是电车带来的一个小变革?或许下一步的变化,不在车,而是充电配套的生活方式。

油车电车不谈费用,先算开车前准备时间成本,以每次充电到80%为例,车主是现场等待还是回家休息-有驾

你平时充电的时候,怎么安排时间?现场守着还是早就安排别的事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