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订潮未平又陷测试车风波,小米汽车到底在急什么?

家人们,我得先给你们满上一杯卡布奇诺,因为接下来这事儿,比咖啡因还提神。

想象一下,你等了好几个月,终于等来了你心心念念的小米SU7,那叫一个激动。

你像迎接一个新生儿一样,仔仔细细地检查着车身的每一寸肌肤,幻想着开着它在晚高峰里成为最靓的仔。

然后,就在你准备给新车贴膜的时候,你发现前挡风玻璃上,隐隐约约地,有几个字的鬼影——“测试车”。

空气瞬间凝固了,对吧?

多巴胺瞬间变成了肾上腺素。

你花了三十万买的不是一辆车,可能是一个“测试资格”?

这感觉,就像你兴高采烈地拆开一个限量版手办,结果发现包装盒里写着“样品,勿售”。

退订潮未平又陷测试车风波,小米汽车到底在急什么?-有驾

这已经不是扎心了,这是直接往你心里开了一枪。

这魔幻的一幕,就真实地发生在了某位YU7车主身上。

一时间,整个车圈都炸了。

小米汽车这是要干啥?

难道雷总的“人生最后一战”,打算是让第一批用户先当炮灰,趟一趟雷?

当然,小米的公关反应速度比它的车加速还快。

副总裁李肖爽火速出面解释,说这是工厂为了保证质量,随机抽检车辆做静态评审时留下的静电贴痕迹,湿毛巾一擦就掉,不影响安全,而且已经改进了静电贴。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堪称危机公关的教科书案例。

退订潮未平又陷测试车风波,小米汽车到底在急什么?-有驾

翻译过来就是:哥们别慌,这只是我们质检员留下的一个吻痕,代表我们爱过,擦擦就没了,车还是那个纯洁无瑕的好车。

可问题是,这压根就不是一个“能不能擦掉”的物理问题,这是一个“该不该出现”的心理问题。

消费者买的是一个承载着期待和信任的最终工业品,不是一个还在走流程的半成品。

那个“测试车”的幽灵印记,就像一根刺,深深扎进了首批“米粉”车主的心里。

他们用真金白银支持你的梦想,你却在他们提车的第一天,就给他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这哪是交付新车,这简直是在搞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

而就在我们还没从这个“测试车惊魂”里缓过神来的时候,记忆的闪回又把我们拉回了不久前的另一场风波——那场因为一块碳纤维板子引发的“退定潮”。

事情是这样的,顶配的SU7 Ultra车型,有一个价值4.2万的选装包,里面最亮眼的就是那个“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

听听这名字,碳纤维、双风道,一股子赛道性能范儿扑面而来。

宣传里也暗示了这玩意儿能辅助散热、提升下压力,让你感觉自己花钱买到了实打实的性能提升。

结果呢?

一些硬核车主和博主拿到车一研究,发现这风道,嘿,它不通啊!

说白了,就是两个装饰性的凹槽,空气流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就好比你买了一双上千块的顶级跑鞋,宣传说有“气垫回弹科技”,结果你把鞋底切开,发现里面塞的是两团棉花。

这下车主们可不干了。

“我花了四万多,你就给我看了个寂寞?”

功能与宣传不符,这在任何一个消费领域都是大忌。

于是乎,一场声势浩大的“退定风波”席卷而来。

小米的回应也很快,给出的方案是:还没提车的可以改配,已经锁单或者提了车的,补偿你两万积分。

这个处理方式,怎么说呢?

透着一股浓浓的互联网思维。

在他们看来,这可能就是一个“产品体验bug”,我给你补偿,给你升级,这事儿不就过去了?

但他们似乎忘了,汽车是大宗消费品,它的属性和社会认知,跟手机、手环完全是两个次元的东西。

你不能指望用“赔你个充电宝”的逻辑,去安抚一个花了真金白银却感觉被“概念”忽悠了的车主。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圣诞老人,一切都得自己亲手去拼,更何况是这种关乎产品诚信的核心问题。

现在,我们把这两件事儿拼在一起看,你发现什么没有?

从“概念性”的碳纤维风道,到“流程性”的测试车贴纸,这两起事件,就像是X光片,照出了小米汽车这个“新势力巨婴”身体里潜藏的问题:一种源自于互联网行业的“快”文化与传统汽车制造业所要求的“稳”文化之间的剧烈冲突。

在互联网世界里,小米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他们擅长制造奇迹,用“快”字诀打天下:快速研发、快速迭代、快速营销、快速占领市场。

一个产品可以先发布一个“Beta版”,让用户参与测试,发现问题再通过OTA升级解决。

这种模式在电子产品上屡试不爽,甚至成为了一种优势。

但造车,是另一场游戏。

汽车工业是一个重资产、长周期、对安全和品质有着极致要求的行业。

它没有“Beta版”一说,每一辆交付到用户手里的车,都必须是100%的完成品。

你不能指望通过后期的“OTA”去修复一个结构性的缺陷,或者弥补一个流程上的疏忽。

因为在汽车的世界里,一个微小的瑕疵,都可能演变成一个致命的安全隐患。

那块碳纤维板,暴露了他们在产品宣传和功能定义上的“急功近利”,试图用互联网营销中常见的“夸大概念”来包装产品,结果在汽车这个“较真”的行业里翻了车。

而那张“测试车”静电贴,则暴露了他们在生产交付流程管理上的“粗糙”,这种在传统车企看来绝对不可饶恕的低级失误,却在小米的工厂里发生了。

这背后,是两种不同产业逻辑的碰撞。

小米就像一个高大、年轻、充满能量的互联网少年,一头扎进了汽车这个百年“老炮儿”的江湖。

他有流量,有粉丝,有颠覆一切的雄心。

但他似乎还没完全搞懂这个江湖的规矩——在这里,炫技的发布会和漂亮的PPT固然重要,但比这更重要的,是生产线上拧紧的每一颗螺丝,是交付到用户手中时那完美无瑕的车漆。

如今的中国新能源市场,已经不是一片蓝海,而是一片“血海”。

前有特斯拉这个大魔王,后有比亚迪这样的本土巨擘,旁边还有蔚来、理想、小鹏这些在泥潭里摸爬滚打多年的“前辈”。

小米汽车带着光环入场,本身就站在了聚光灯下,任何一点失误都会被无限放大。

这两场风波,对小米汽车而言,是一次极其深刻的教训,也是一次宝贵的“压力测试”。

它告诉雷军和他的团队,造车,光有热情和梦想是远远不够的。

你需要对制造业有更深的敬畏,对消费者有更诚挚的沟通,对品质有更偏执的追求。

风波过后,小米汽车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是继续用互联网的“快”去冲击一切,还是放慢脚步,老老实实地补上制造业这一课?

这或许是雷总和他那支“高能”团队,现在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毕竟,消费者的信任就像一块玻璃,碎了一次,即便粘起来,也总会留下一道道裂痕。

而对于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牌来说,这第一道裂痕,往往是最致命的。

家人们,咱就是说,有没有一种可能,你花了大半辈子的积蓄,兴高采烈地去提新车,结果发现自己喜提的,其实是一份“测试岗”的录取通知书?

别笑,这事儿真就发生了。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你对着心爱的小米SU7,左看右看,那叫一个满意,就差抱着方向盘亲两口了。

结果一抬头,在前挡风玻璃上,太阳光恰到好处地勾勒出几个字的鬼影——“测试车”。

那一瞬间,世界都安静了,你甚至能听到自己钱包心碎的声音。

这感觉,比表白被拒还难受,起码表白失败你损失的只是点面子,这回可是实打实的三十万真金白银。

小米的反应快得像踩了电门,副总裁亲自下场解释,说这是质检流程留下的静电贴印记,毛巾沾水擦擦就好,不影响使用。

这话术,满分。

潜台词就是:哥们别紧张,这只是我们质检小哥给你车留下的一个吻痕,证明我们爱过,擦干净了你老婆也发现不了。

可问题是,这压根就不是一块抹布能解决的事儿。

这就像你新交了个朋友,结果发现他兜里揣着本《演员的自我修养》。

你心里能不咯噔一下吗?

消费者掏钱买的是一个完美的、可以全然信任的最终产品,不是一个还需要擦屁股的“出厂样品”。

那个“测试车”的印记,擦得掉的是字,擦不掉的是心里的那根刺。

而且,这已经不是小米汽车第一次在这种关键细节上“掉链子”了。

就在这事儿之前,那块价值四万二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引发的退定风波,硝烟还没散尽呢。

当时宣传搞得天花乱坠,又是辅助散热又是提升下压力,听得人热血沸腾,好像装上它,家里的买菜车就能立马变身勒芒赛车。

结果呢?

懂行的哥们拆开一看,那俩“风道”,压根就是个“盲道”,只出不进,纯属造型。

这就尴尬了。

这操作,跟方便面包装上画的大块牛肉有什么区别?

我花四万多,你就给我看了个寂寞?

小米后来的补偿方案是送两万积分,这操作就更让人迷惑了。

感觉就像是,一个 rookie 球员在场上犯了个低级失误,教练没让他下场反省,而是递给他一瓶功能饮料,说:“没事,喝了这瓶,下半场好好打。”

问题是,比赛的节奏已经被你打乱了,观众的信任也已经打了折扣,这不是一瓶饮料能解决的。

把这两件事儿放一块儿看,就有意思了。

从一个“概念大于实际”的选装件,到一个“流程瑕疵”的交付失误,这背后暴露的,是小米根深蒂固的互联网思维,在硬核的汽车制造业面前,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

在互联网圈,小米是绝对的王者,信奉的是“唯快不破”。

产品可以先上线,功能不完善不要紧,用户就是我最好的测试员,一个OTA升级包就解决了。

这种“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模式,在手机、手环上玩得风生水起。

但造车,是另一个次元的游戏。

汽车不是数码产品,它没有“公测版”。

每一辆交到用户手里的车,都必须是百分百的成品。

你不能指望用软件升级去修复一个硬件上的设计缺陷,更不可能用积分去抚平用户因为安全疑虑而产生的心理创伤。

雷军是个营销天才,他把发布会开成了演唱会,把造车讲成了一个“人生最后一战”的悲壮故事。

我们都爱听这样的故事,也愿意为情怀买单。

他成功地把巨大的流量和粉丝的期待,转化成了实打实的订单。

但这把双刃剑,在带来泼天富贵的同时,也带来了显微镜般的审视。

网友有时候就像放大镜,专盯着别人家的芝麻,何况你这回掉的还不是芝麻,是块不小的西瓜。

如今的国内新能源市场,卷得不像话,简直就是个大型“吃鸡”现场。

前有特斯拉、比亚迪这样的神仙打架,后有一帮新势力兄弟们在泥潭里肉搏。

小米作为一个新玩家,带着巨大的光环入场,每一步都走在钢丝上。

它不仅要面对同行的竞争,更要面对自己一手捧起来的、那高到天花板的用户期待。

这两次风波,对小米来说,是当头两盆冷水,但未必是坏事。

它至少让小米明白,造车这件事,光有互联网的“轻功”是不够的,你还得有制造业的“内功”。

你需要敬畏的,不仅是市场,更是物理定律和用户那颗被你点燃了热情,但也格外脆弱的心。

所以,小米汽车到底要干啥?

或许它自己也正在这个阵痛期里寻找答案。

车是好车,设计、性能、智能化都可圈可点。

但一个顶尖的产品,需要的是从里到外的完美。

希望雷总和他的团队,能在这两次“学费”之后,真正把制造业的严谨刻进骨子里。

毕竟,粉丝的热情是有限的,市场的耐心更是。

他们想买的是一台梦想之车,而不是陪着一个巨头,去完成他的“驾驶梦”。

好了,咱聊点掏心窝子的话。

你花了小三十万,等车等得脖子都长了,终于把小米SU7给盼来了。

那心情,跟自己孩子考上大学似的,就差在小区里拉横幅了。

结果呢?

你正准备给新车拍个美美的照片发朋友圈,一束光打在前挡风玻璃上,隐隐约-约浮现出俩字——“测试”。

那一秒钟,你心里是不是有一万匹羊驼呼啸而过?

这感觉太熟悉了,就像你花大价钱买了张演唱会内场票,到地方才发现座位在厕所门口。

惊喜不惊喜?

意外不意外?

你以为自己是尊贵的首批车主,闹了半天,是给人家当“品控实习生”来了,还是自带干粮不发工资的那种。

这事儿一出,小米公关那帮小伙子估计咖啡都来不及喝,副总裁立马就出来说话了。

官话翻译过来大概意思就是:哥们别上火,这是我们质检员小哥哥太爱这车了,留下的一个“爱的印记”,用湿毛巾一擦就没,放心开。

这话说的,技术上没毛病,但情商上……怎么说呢,有点像你对象出轨被抓,然后跟你说:“我只是跟她交流一下剧本,你别想多了。”

这压根就不是能不能擦掉的问题,这是打从根上就烂了的问题。

那个“测试”的幽灵,就像一根针,噗呲一下,把你对“小米汽车”这个品牌所有的美好幻想,全给扎破了。

你以为这就完了?

往前倒带,就在不久前,那块让无数人心心念念的“碳纤维风道前舱盖”,不也闹得沸沸扬扬吗?

四万二的选装件,名字听着就跟变形金刚似的,感觉装上它,红绿灯起步都能快半秒。

结果呢?

一帮较真的老哥拿到手一瞅,嘿,这风道是个“死胡同”,纯粹摆设。

这就好比你去健身房办了张超贵的卡,教练跟你吹这儿的器械都是从火星进口的,能帮你练出八块腹肌。

结果你练了仨月,发现那玩意儿压根不通电。

小米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啥?

补偿两万积分。

这操作,互联网大厂那味儿太冲了。

用积分去弥补信任的裂痕,这不就是用创可贴去堵大坝的窟窿吗?

把这两件事儿串起来看,你就能品出点不一样的味道了。

小米造车,就像一个打惯了线上王者荣耀的顶级玩家,突然被拉去踢线下的世界杯。

在线上,他手速飞快,意识超前,各种骚操作信手拈来,发现bug了,没关系,下个补丁就完事了。

可到了绿茵场上,规则完全变了。

这里没有复活甲,一个假动作晃得再漂亮,一脚把球踢自家门里,那就是乌龙,是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

从那个“样子货”风道,到这张“忘了撕”的贴纸,暴露的全是小米把造手机那套“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逻辑,硬生生往汽车这个重工业上套的尴尬。

他们似乎忘了,汽车这个东西,不是数码玩物,它是承载着生命安全的交通工具。

你不能指望用OTA去修复一个有缺陷的刹车片,也不能用几句轻飘飘的公关辞令,去抹平一个车主心里的疙瘩。

雷军是营销的神。

他用“人生最后一战”的情怀,把自己和小米汽车死死地绑在了一起,成功地把米粉们的热情转化成了雪片般的订单。

可这份热情,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当你的产品开始出现瑕疵,当你的处理方式开始显得“傲慢”,那份曾经有多炽热的爱,现在就有多滚烫的失望。

看看现在国内的新能源车市场,那已经不是红海了,那是“血海”。

前有特斯拉、比亚迪这两个“灭霸”级的存在,后有一帮“蔚小理”这样的“老油条”在贴身肉搏。

小米汽车这个“新生”,一进场就自带流量,聚光灯打得足足的。

这既是优势,也是诅咒。

你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会被放大镜看个底儿掉。

所以,小米汽车到底想干啥?

是想用互联网的“闪电战”颠覆百年汽车工业,还是想踏踏实实地,从拧好每一颗螺丝开始,补上制造业这一课?

这可能是雷总现在最头疼的问题。

毕竟,造车不是请客吃饭,光有漂亮的PPT和炸裂的发布会是不够的。

消费者最终要的,是一台能让他们安心、放心、舒心的好车。

这第一仗,小米打得不算漂亮,甚至可以说有点狼狈。

但比赛才刚刚开始,现在就断言输赢还为时过早。

不过,对于第一批用真金白银陪你“测试”的粉丝,小米,你是不是该多拿出点诚意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