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尼,汽车产业的变化比我想象的要快一些。去年我去雅加达(driver seat的味道永远甩不开),当时还觉得这个市场几十公里外的郊区还算平静。结果看到街上车的样子,就像杭州的早高峰,但都是几家中国品牌的新能源车挺立着,特别是广汽那条印尼制造线刚投产,感觉整个产业链都在飞速迁移。
我记得那天在展车旁边,销售顾问跟我攀谈,他笑着说,今年增加了一半的订单,要全本地化啊。我有点懵,手里还拿着刚拍的车型照片,就像是被进行时的热潮拍晕了头。
我估算,广汽集团在印尼投产的智慧工厂年产能大概在2万辆左右(这估算来自现场人员说的,体感应该差不多),未来可以扩到5万辆——这是个不小的数字。这样一来,印尼市场上的新能源车,价格、成本结构就会和中国市场截然不同。因为,除了工厂的本地化,供应链也在逐步本土化——镍、钴什么的原材料都能在本地采购。你镍在印尼特别丰富,几乎就是金矿。这让我不免猜测:未来新能源车成本会不会比中国市场还低?想想也不太现实,毕竟运输、工艺、税率都得算进去。
说到这里,我想问,印尼把新能源理解得够深?感觉他们对这个行业的认知还在逐步上升阶段。去年电动车销量是4.3万辆,渗透率只有5%,意味着还有被开发的潜能。但你知道的,很多消费者其实还在犹豫:这个车的维修方便吗?续航够用吗?价格是不是还得再降点?都还是挺现实的问题。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老照片,是我去年在广州工厂的拍的,整条生产线的机械臂正在跳舞。突然想到,广汽出海其实挺像开派对的:车、零部件、工厂、培训和人——全都在一个舞池里跳。你看,总得有个舞伴才能把这场派对整得热闹。印尼合作伙伴Indomobil有超过50年的经验,像个老舞伴,带着中国企业跳招牌合作舞。
这就让我产生个疑问:在这种合作中,谁才是真正主宰的角色?供应链的控制权、研发上的投入、还是市场的锚点?毕竟,车企不能只把印尼当个装配点,还得深度融入当地产业链。说实话,这点我觉得可能比想象中更复杂。很多车企走到海外市场,往往发觉:把原汁原味拷贝过去,是不可行的,就像吃螺蛳粉,要调个地道版。我发现,广汽在做市场调研时,特别注意地方化,比如那种七座车在印尼比较吃香。中国常用的五座、六座车型,要转向适应当地需求。这也是个不小的工作。
我还好奇,这样的全产业链出海模式是否会成为未来的趋势?如果真能把成本优势和本地化优势结合起来,或许是一条更快的路。但其实操作起来也挺不容易,比如零部件配套、售后服务,都是要一块布里出点的事情。你知道,很多细节都要铺排得贴贴的,否则消费者用车的体验就碎成片。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如果说印尼只要能出力打造绿色交通带,那是不是未来几年的新战场就是原材料+制造+服务的全链条整合?但不管怎么说,广汽这种带着全产业链出海宏伟目标的,公司,不免让我想起之前我遇到的几个供应商,它们都在传达一个词——信任。这信任,得慢慢建立,不能只图一时的订单。
你会不会觉得,未来的出海不再只是卖车,而变成打造产业生态——那种在当地深扎根的生态圈,甚至比卖车本身更加重要?我还没细想过这个猜测,但感觉似乎可能没错。毕竟,一个地区的产业成熟度,决定了它未来的变化节奏。你怎么看?这场新能源产业生态的大戏,是不是也让我们看到了国家、企业、甚至供应链的三角舞在演新剧?
我站在车前,看着远处不断驶来的新车型,心里琢磨着:今天的出海,是否真的意味着一个企业的全球化,还是只是一场局部的胜利?
(这段先按下不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