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纯电焦虑”还未彻底缓解的2025年夏天,一场关于“混合动力”的技术混战正在悄然升级。从小米的增程首秀,到比亚迪DM系统再进化,再到丰田全力押注第四代THS架构,车企们似乎在悄悄达成某种共识:混动,才是2025年最具现实主义的技术解题方案。
这背后,既有技术路线之争,也有市场选择倒逼的逻辑,更有一场对“油电边界模糊化”的产业再定义。
1.比亚迪DM-i 5.0横空出世:热效率又破纪录
2025年4月,比亚迪在春季技术沟通会上发布了第五代DM-i混动系统,宣布其热效率达到47.5%。相比此前4.0版本的44.5%,技术再次跃升。
更关键的是,这一代系统将电驱能力、系统紧凑性与成本控制结合得更为成熟,尤其是在中低速城市工况下,EV驾驶体验的纯净度已经媲美纯电车型。
此外,配套的EHS电混系统集成度更高,采用碳化硅模块的驱动电机能效提升7%,使整车在NEDC综合工况下的油耗首次进入“2字头”,这对家用市场极具吸引力。
业内解读:比亚迪此举无疑是“混动市场封王”的信号弹,向合资品牌、造车新势力、燃油派投下重磅炸弹。
2.小米汽车卷入“混动战局”:增程只是第一步?
2025年5月,雷军在小米YU7上市发布会上首次提及,“小米已启动下一代增程混动平台开发,将探索多挡位电驱与1.2T米勒循环发动机的深度耦合。”
虽然YU7主打纯电平台,但小米似乎意识到:在20-30万级市场,混动的油耗优势与续航稳定性,仍有广阔空间。
相关专利显示,小米正研发一套可“电驱优先、油驱辅助”的串并联双模架构,预计将在2026年落地。
业内观点:对于初涉造车的小米而言,混动并非技术难点,而是整车控制与多系统耦合的深水区,若能成功,小米将获得“弯道超车”的第二张门票。
3.丰田不再保守:THS IV代系统向中国开放
老牌混动王者丰田,也在2025年进行战略转向——放下“独占”思维,向中国车企开放第四代THS混动平台授权。
5月中旬,吉利和广汽传祺均宣布与丰田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基于THS架构联合开发区域定制化车型,进一步释放中国市场潜力。
据了解,THS IV系统以双电机串并联为核心,可实现高达48%的发动机热效率,并在电池控制与能量回收策略上大幅优化,使其在城市拥堵和高速通勤两种场景下均能实现“节油不失速”。
吃瓜点:丰田这一行为被业内称为“技术解禁”,或许意味着其在全球新能源市场地位不再稳固,亟需寻找中国本土战友,共守“混动王国”。
4.混动不止“油电”:柴电混动进入商用主战场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上半年,重卡与轻型商用车领域的“柴电混动”正在快速成型,潍柴动力、东风柳汽、奇瑞商用车均发布搭载48V轻混系统+柴油机的多款新品。
据潍柴介绍,其柴电混动系统可在城区物流场景下节油达15%以上,且相比纯电卡车更具续航稳定性与维护便利性。
此外,政策层面也在释放信号——多地政府对混合动力商用车给予绿牌通行权利,明显降低其运营门槛。
5.技术趋势:“电驱主导+内燃机辅助”成主旋律
观察2025年上半年混动技术的发展,不难发现以下趋势:
内燃机技术仍在演进:热效率、阿特金森/米勒循环技术持续精进。
电驱控制成为技术核心:无论串联、并联还是双模,电驱能力是用户驾驶感知的第一优先级。
动力电池高倍率与高安全兼顾:混动电池虽体积小于纯电车型,但对高倍率放电能力和热管理要求更苛刻,成为一项技术焦点。
车企策略逐步由“技术押宝”转向“市场细分适配”:不是谁掌握最先进技术,而是谁能提供最适合用户的方案。
混动不是中庸,而是进化。2025年的“混动混战”告诉我们,混合动力技术不再是“电车过渡方案”,而是“极限效率优化路线”。
当比亚迪、丰田、小米、广汽、吉利、甚至五菱都不约而同地开始讲混动故事,这不是倒退,而是产业对技术现实性的再审视。
未来的汽车市场,也许会出现三种主流技术并行的格局:
纯电动:主打高端与智能化体验。
插混/增程:兼顾节能与使用便捷。
混合动力:在城市/高速/商用之间找到“性价比”的黄金点。
混动,不再是“中间态”,而是“多样性的胜利”。
汽车动力系统产业盛会【重磅来袭】--AEE2025第五届汽车动力系统大会暨展览会将于2025年10月22-24日在苏州盛大举行。大会预计将吸引15000+专业嘉宾,举办100+场高水平技术演讲,汇聚200+家行业领军企业与赞助商,全面聚焦电驱动、电控、混合动力、电池材料与制造、动力总成、电池托盘、热管理、储能与氢能等核心领域,共同呈现汽车动力系统从研发到应用的全产业链解决方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