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单月43万辆背后:秦系列7万台领跑,海洋系列反超王朝20万辆,这个转折来得有些快

十月单月43万辆背后:秦系列7万台领跑,海洋系列反超王朝20万辆,这个转折来得有些快

最让人琢磨不透的是海洋和王朝的位置调换。海洋系列20万出头,王朝不到18万,这反转发生在不知不觉间。记得两年前路上还是王朝的天下,现在海洋的车到处都是。年轻人买车的偏好变了,海鸥、海豚这些名字轻快,价格卡得也准。

秦系列一个月卖掉7万多辆,这数字放在单一车系里已经很能说明问题。身边开秦的朋友不少,有个哥们跟我算过账,市区纯电郊区用油,一个月油费省下来能多吃好几顿。实用主义当道,花里胡哨的东西不如省钱来得实在。

海鸥3万6千辆的成绩藏着另一个门道。这价位的小车,年轻人练手、上班族占车位,各取所需。我们小区半年内多了七八台,停车紧张的地方,小车就是硬通货。

方程豹3万多辆里,钛7一款车占了2万。越野这块一直有人惦记,周末想出去溜达、走点非铺装路面的需求从来没断过。电动化之后低扭响应更快,这点在烂路上体现得明显。见过几次钛7爬坡,起步那股劲儿确实不一样。

腾势1万辆,仰望600多辆,高端市场是另一个战场。路上碰到过两次仰望U8,车主停在路边接电话,周围围了一圈人拍照。这价位的车更多扛着品牌向上的任务,销量只是个数字。

十月单月43万辆背后:秦系列7万台领跑,海洋系列反超王朝20万辆,这个转折来得有些快-有驾

海外8万多辆,这里面水深。欧洲人看重环保,东南亚在乎性价比,南美那边充电设施还没完全跟上。能在不同市场都铺开,光靠便宜肯定不够。

43万辆,十月一个月的数字。几年前这是半年的体量,现在一家就能做到。市场变化的速度比预想的快,街上新能源车越来越密集,充电桩也在跟着铺。用户的选择标准在转——续航够不够、充电方不方便、一年能省多少钱,这些账算得比以前细。

不过销量归销量,车耐不耐用还得看时间。电池三年后什么状态、小问题多不多、二手能卖几个钱,这些才是真正用车的考验。早期那批电动车现在有些已经显出疲态,也有些还在正常服役。

价格战打了一轮又一轮,配置越堆越满,消费者拿到实惠,车企的日子就不好说了。这局棋能下多久,看谁的本钱厚、技术储备足。

数字摆在那里,但只是表象。车行不行,还得自己去试、去开、去跟车主聊。买车这事儿,最后还是自己掏钱自己用,冷暖自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