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18亿美元收沃尔沃,15年后利润反转背后的冷门细节

吉利18亿美元收沃尔沃,15年后利润反转背后的冷门细节

2010年春天,杭州的雨总是下个没完。那会儿李书福坐在自己办公室里,一边喝着茶一边和瑞典人掰扯价格——18亿美元买下了整个沃尔沃。邻居老陈听说这事儿还特意来找我聊天,说:“你们中国人真敢啊,这不是娶了个洋寡妇,还带俩拖油瓶嘛!”其实当时谁心里都打鼓:亏损十几亿美金的企业,欠着福特三十多亿债务,这摊子接过来,是要有点胆子的。

吉利18亿美元收沃尔沃,15年后利润反转背后的冷门细节-有驾

协议签的时候选在哥德堡,但最关键的条件都是在杭州谈出来的。后来我才知道,当初福特花64.5亿美元买进来的家底,到头来吉利只花了不到三分之一就全盘接手——不光是品牌、工厂、专利,还有那些老工程师团队也都留下来了。有一次去宁波基地参观,那里的老师傅跟我讲:“刚开始啥都不懂,就盯着他们拆底盘,看怎么调悬挂。”他说得轻松,其实那时候大家天天加班到深夜,把人家几十年的技术一点点啃下来。

有人觉得这是“蛇吞象”,甚至车友群里还有人赌吉利能撑几年。我记得有回微信群炸锅,有位修理厂老板说,“等三年看笑话吧,中国造不了北欧安全感。”可五年过去,从成都开出来第一辆出口美国市场的S60,那感觉就像咱村头小伙突然考上清华,全村沸腾。

吉利18亿美元收沃尔沃,15年后利润反转背后的冷门细节-有驾

不过,说句题外话,我朋友小杜前两年买了一台XC90,他吐槽说后排座椅通风太鸡肋,夏天上海暴晒一天,上车屁股还是烫。但他又夸动力系统平顺得不像涡轮增压机子,还跟我分享过一次高速急刹避让鹿撞(别问为什么高速上有鹿,他自称是幻觉),主动刹车把他救了一命。这些安全配置其实早就在收购后的平台升级中慢慢完善起来,据说SPA平台投进去的钱,比当初收购价高出好几倍。

SPA和CMA这两个架构,说白了就是模块化拼积木。不少新手司机以为这只是换壳,其实里面零部件兼容性高,比如领克01用的是CMA架构底子,有次技师拆发动机盖随口一句,“看着像北欧血统,但国产件便宜好修多了。”这种混搭模式,在维修圈还成段子流传:进口毛病难查,国产配件耐糙。这些细节你只有开久了才明白,不是一朝一夕学来的本事。

吉利18亿美元收沃尔沃,15年后利润反转背后的冷门细节-有驾

2019年前后销量开始猛涨。70万辆一年卖出去,以前根本想不到。而且中国市场吃掉大半江山,不光车型降价,更重要的是保养费用也比原先低不少。我舅舅去年刚换新款XC60,每次进4S店,总爱问技师“空气滤芯多少钱?是不是比宝马便宜?”对方总摆手,“我们现在配套国产供应链,好多零部件直接国内发货。”

新能源转型也是门槛活儿。有回参加电动车试驾会,一帮老司机讨论充电桩兼容问题,有个人顺嘴提起“现在纯电沃尔沃故障率低多啦,就是快充接口设计偏瑞典标准,经常插不上国标桩,要拿适配器”。这种尴尬场面,让不少第一次尝鲜的新用户直呼麻烦,不过销售倒安慰:“明年新款都会改成全球统一接口。”

吉利18亿美元收沃尔沃,15年后利润反转背后的冷门细节-有驾

2023年的账单亮出来时,我隔壁搞金融的小林忍不住感慨:赚23亿美金利润,这哪还是当年的亏损户?连公司内部员工群都有人调侃,“以前怕被裁员,现在担心奖金分红发太晚。”据公开资料讲,今年营收创新高,全靠新能源车型拉动销量。据销售私聊透露,他们内部目标就是尽快让纯电占比翻番,因为欧洲那边环保政策卡脖子很紧,再拖迟早被淘汰。

行业八卦也少不了。当初吉利建研究院时,据传挖走不少德国工程师,还有消息说张家口工厂装配线上的焊接机器人,就是参考北欧样机自己二次开发出来。“没什么不能学,只要舍得砸钱,”一个老同事语气很冲地评价。他们甚至把BMA平台做给更入门级别,用于主攻东南亚市场的小型SUV,本地路况差但维修方便——这些冷知识,在论坛偶然看到,也算业内默认秘密吧。

吉利18亿美元收沃尔沃,15年后利润反转背后的冷门细节-有驾

合并重组之后,两家公司技术共享更彻底。邻居王叔最近琢磨换混动车,他念叨:“动力总成以后都是一家人的东西,你甭管贴哪个标志,本质差不离。”这种观点听起来粗糙,可放到今天这个产业格局下,也未必不是事实——毕竟渠道、研发、采购体系全打通,比单打独斗强太多。而且二手行情稳步上涨,我表弟前年10万公里出掉一台14款V40,还能卖出不错价格,就是因为维护成本下来,新用户接受度变高许多。这种变化,大概只有真正用过的人才能体会得到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吉利18亿美元收沃尔沃,15年后利润反转背后的冷门细节-有驾

部分信源见中国青年报2020-03-29/浙江新闻2010-08-03/新华网2024-02等公开报道及身边真实经历与行业闲聊整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