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欧洲汽车畅销榜出来了,消息一出,各路专家都开始拿放大镜分析,什么注册量、环比增速、车型结构、市场份额……这一大堆数据和名称,初看脑壳嗡嗡的。可你等等,榜首都被小型车霸了个遍,这到底是巧合,还是背后有什么门道?
先问一句,欧洲人是不是没钱买大车了?从榜单来看,前面三个全都是小型车,达契亚桑德罗、雷诺Clio、标致208。你敢信,这年头“块头”小的车还能大卖?那为啥中国大街上恨不得一辆比一辆大,欧洲倒像是反着来?是不是消费降级,还是跟交通压力、环保相关?
其实也不难理解。你去欧洲小城镇逛逛就明白,路窄、车位紧,东京漂移拍都费劲。人家市中心一格车位能溢半辆MINI出去。小型车,好开好停,便宜省油又实用。关键欧洲人对“面子工程”没那么执念,不像有些地方,买车就图个气势,有种“排面”强迫症,觉得车买小了人就矮半头。欧洲人讲究理性消费,真用不上大SUV天天堵着,羊毛出在羊身上,还不如省下的钱,该旅游旅游。
话说“排面”这个词,放在欧洲有时候就失效了。开个大众高尔夫,甚至十五年老福特Fiesta,没人笑你,他觉得,你要是为了撑脸非买大车,还挺怪。
再瞧瞧品牌分布,这榜单让不少老欧洲人骄傲得直哼小曲。大众、达契亚、雷诺、标致,怎么看都是“自家孩子”。唯一进了前十的亚洲品牌,丰田Yaris Cross,还是专为欧洲市场特供的,卖得好,但进不去前三。这事背后有啥玄机?一来,欧洲主流消费群体跟品牌关系太稳了,从小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品牌,信仰得紧,再就是售后体系本来就是地头蛇。你新来一个,就算技术高,先得过心理那道门槛。
不过,今年有一件事引起我兴趣:中国品牌终于开始杀进欧洲市场了。数据一摆出来,值得琢磨。中国汽车品牌注册量同比大涨91%,市占率飙到5.1%,还把福特压了一头,就快贴着奔驰屁股了。谁在扛大旗?比亚迪、Jaecoo、Omoda、零跑、小鹏……其中比亚迪冲得最快,半年就卖了七万零五百辆,增幅三倍多。这速度,说实话已经够吓人了。
可是别高兴太早。虽然中国品牌进展快,但欧洲人还是习惯“原配”。哪怕中国品牌再“性价比高”,距离“换一拨思路就买中国车”这一天,还有段路。欧洲消费者可不傻,安全标准、售后体系、品牌形象,全得过关。一部车不光是金属和轮子,挨家挨户都要接受你品牌背后的“故事”和“基因”——这个不是堆数据就能推平的。
再说比亚迪,今年能卖得这么猛,一个原因摆在那儿——人家直接对准插电混动车市场。比亚迪SEAL U(国内的宋PLUS),六月单月卖六千八百多辆,跟大众途观插混居然坐了个并列。你说这是不是聪明?在油价高、环境意识强的欧洲,谁能在新能源车型上下本谁就先出头。
但别忘了,欧洲车型市场格局不是说变就变的。你看大众的途观,涨了28%,直接冲到前十,还成为前十销量涨幅最大的车型。途观是什么车?简简单单,一款紧凑SUV,家用事业两不误,油柴油混合动力花样多。大公司有实力,车型升级、改款,投放市场精准,难怪死忠粉那么多。
丰田这边倒是憋了大招,宣布要在捷克工厂生产纯电车型,投资六点八亿欧元。有人问,丰田是认怂了还是换打法?我的理解,这种举措很明显,丰田非常清楚:欧洲不直接生产纯电车型,哪天就被市场淘汰了,还得被政策反噬了,所以要赶紧补课。可消息一出,有人质疑,这是不是在给自己补血还是最后挣扎?我觉得凡事别看表面。一个全球车企,进化能力极强,欧洲作为战场,丰田要“安家落户”,说明市场足够重要,他们还真不愿意当“时代落伍者”。
那说到小型车,桑德罗、Clio、208 三驾马车,各有各的打法。桑德罗价格摆在那里,欧洲的“低配实用党”盘踞榜首,去年就是第一,今年虽然小降,但竞争力还够。它的双燃料配置,油气灵活,普通家庭或干点小买卖,谁都不嫌弃。Clio、208,是典型的法式小车,颜值和实用两手抓,又环保、又便宜,合规排量还能省税,还能应对越来越多的交通限行法规。你想啊,生活节奏快,消费又务实,买菜接娃全能应对,凭啥不用?
我又琢磨,欧洲小型车卖得火,背后还有环保标准逼出来的。排放政策一收紧,厂商只能把“够用、能卖、能过牌”的小型车顶上去。大马力的高排量车,限购、限行、加税、加牌照费,好家伙一套组合拳打得人头皮发麻。不少国家连市中心都不给大车通行,这经济账再怎么算,也没多少人愿意花冤枉钱。
提到中国品牌,虽然势头猛,但有个现实问题不容忽视——中国品牌在欧洲大多数还属于“新面孔”,真正买单的用户还在观望。为啥?不管你技术多厉害,欧洲还是把“可靠”、“安全”放第一位。你要让他们彻底接受你,得经得起时间的打磨。还有一个需要直面的事实,欧洲市场的规则,跟中国市场完全不是一个路数。比如本地政策、补贴倾斜、进口壁垒,这些年年变,有钱你未必能“砸”进去,你得琢磨政策风向,而且慢慢拓展“朋友圈”。
往未来看,新能源市场份额上来了,尤其纯电动车注册量首破百万大关,同比增速25%。市场份额也从去年提高了接近四个点。外部环境推着,欧洲的“油改电”步伐数不数一都要变成“赛车道”。大厂当然要全线布局,传统品牌哪怕慢也得跟上,这样才能活下去。至于中国品牌,机会的确比前几年大了不少,乘上“新能源东风”,说不准五年之后,欧洲路上能偶遇半条“比亚迪街”。
当然,别光看厂家,想想用车环境也值得多说几句。欧洲没有中国城市那样大面积新建停车场,很多地方老城教堂边上就一排十几米小巷停车位。你开个大越野顶多周末露营用,天天上路是跟自己过不去。再加上欧洲公共出行极方便,地铁、骑行样样全,大车卖不动,小车才是真刚需。这一点,中国一线城市某些地方或许能慢慢学到位。
在新能源变革期、环保意识升级、油价高企等多重夹击之下,欧洲车市“保守求变”,谁能抓准用户心理、投合政策、兼顾性价比,谁就能存活下去,甚至逆势而上。中国品牌海外扩张也是个“马拉松”,别以为头两步冲刺了,后劲不跟上还是白搭。
这下我们该问了,今后中国车凭啥能在欧洲“站住脚”?靠价格战?靠新能源技术?还是凭品牌战略和渠道下沉?又或者谁能率先走通欧洲本地化、服务网络、本土化设计那套路线,把供应链和售后网络一起做实才是真王道?谁能讲好这个新故事,谁也许就能摘到欧洲市场这个“果实”。孤军奋战不行,合纵连横、打团战才是未来。
总之,欧洲人爱小型车不是偶然,是所有成本、政策、文化、习惯共同推出来的。别只盯着销量,看背后的逻辑更有意思。对于中国品牌来说,机会是好机会,别光想着“今年销量冲到前十”,更要想好“未来怎样扎下根”。脚下有泥,心里才不虚。嘴上说远征,真正能赢下来才叫真本事。汽车市场这摊水不浅,谁能站稳、谁能长红,咱们五年、十年后再见分晓。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