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哐当哐当”……车轮滚动的声音逐渐变大,从远处传来。周六上午九点五十五分,南京站五号站台上,从大连出发的T131次普通列车慢悠悠地驶过来,伴着铁轨摩擦的声音,平稳地停在拥挤的人群中间。
下车的人群中,有北方来的旅客,有的是为了旅行,有的是来看望亲人,还有一些纯粹为了特意体验一下这趟怀旧的绿皮火车。远远望去,绝大多数都是年轻面孔。
最近,这辆全长3小时、票价46.5元的绿皮火车,突然蹦进了热度的海洋。有个博主发了帖,说周末的T131次,从南京跑到上海的车票几乎抢不到,特别是年轻人占比特别高,搞得不少人都挺惊奇的。
如今高铁奔驰在快线上,传统的绿皮火车仿佛越来越少人关心了。但最近,这种旧时的列车又突然火了一把,到底怎么回事?背后暗藏着什么样的年代情怀和个人的心思呢?
T131次列车上的乘客,来自潮新闻的记者于诗奇拍摄。
在那绿皮车上,年轻人们到底是为了啥 purposes 呢?
再次踏上绿皮车,虽仍是记者记忆中的模样,绿色外观,复古而亲切,但车厢内部已升级更新过:
蓝白色的座椅排得整整齐齐,行李架上的物品摆放得井井有条,地面、厕所和接水点在每次停站后都会打扫干净。
列车慢慢开动,从南京出发,前往上海。在三小时的旅途中,年轻的乘客或戴着耳机望着窗外景色,或低头玩手机,或者靠在座位上休息。
在干净整齐的餐车车厢里,记者遇到了刚刚在天津和朋友会面完毕的朱子俊。“原本打算坐凌晨的航班回苏州,可是没赶上,”他说,“朋友建议‘既然飞机没准时,那就多呆一天’。”受到朋友“试试绿皮车”的邀请,他第二天就踏上了这趟出乎意料的绿皮车旅程。
潮新闻的记者于诗奇拍摄的朱子俊,独自搭乘绿皮车从天津到上海。
昨晚11点,在天津站登上了列车,朱子俊表示中途醒了两三次,但整体觉得挺舒服的。25岁的他买的硬卧票才200多块,比机票和动车便宜将近一半,不过还能躺着休息,还能欣赏窗外的风景。这样的“慢”节奏,也刚好帮他缓解了平时医药行业工作的紧张感。
在硬座车厢里,大二的朱瑞准备去上海,和在苏州读书的两位同学约好了一起玩。“南京到上海,高铁一趟才一百出头,绿皮车来回不到一百块。”虽然没抢到紧俏的硬座票,只能靠坐在行李箱上,但她觉得三小时的路程,完全没问题。
目前,高铁的最高速度已经能跑到350公里每小时,但还是有不少人偏偏喜欢坐那些速度慢上一半的绿皮火车。朱瑞不太赞成那偏见:“这趟车上,其实有挺多年轻人的。”
她挺喜欢说:“高铁挺安静的啊,火车就更接地气点。”一路上的风景变换得也慢一些,更容易激起大家的诗情画意,“每到一个地方,车外的景色都不一样,总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
T131次列车的列车长高洪财已经陪伴着绿皮车走过了27个年头,他也亲眼见证了这种有趣的变化:“车上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只有自己亲身感受,才能真正体会到那种缓慢节奏中的惬意。不过高洪财笑着说,别以为是绿皮车就没啥,周末的时候硬座票可得抢着买呢。
阳光从车窗偷偷钻进来,照在每个人的脸上,感觉暖烘烘的,又特别平静。
铁路迷,
在铁路沿线,感受那不一样的生活情趣
在南京沿着铁轨走着,咱们还能发现许多喜欢铁路的小伙伴们,真是挺有趣的场景。
真是挺巧的,这会儿火车马上就到。本周五,商先生骑着电瓶车,带着儿子特意跑到南京中和桥边看火车。这地方也是社交平台上挺火的打卡点之一。
每周要来三四回,孩子们都超喜欢。商先生的话刚说完,火车就在那边咆哮着驶过来。儿子欢快地蹦起来,兴奋地跟旁边的小伙伴喊:“哇!火车来了!”
专程跑到中和桥去看绿皮火车的孩子们,潮新闻的记者李沐子拍的。
商先生望着儿子那兴奋的神情,忍不住笑出声:“你看他,就是个小火车迷啊。”列车渐渐远去,孩子还意犹未尽。他笑着补充道:“等你长大一点,爸爸带你去坐绿皮火车去上海,好好体验一下。”
在商先生看来,绿皮车不仅仅是个情怀,更是儿子心中最美好的童年回忆。
潮新闻记者于诗奇拍摄,显示那条隐藏在两个小区之间的铁路通道。
从前到如今,在中国的土地上,就像蜿蜒流淌的血脉一样,铁轨穿越着岁月,从那朦胧的蒸汽时代逐渐驶入高速发展的新纪元。始终没变的是,它们深深扎根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由此可见,社交平台上一直活跃着不少热爱火车的年轻人。不仅仅是那高速便捷的高铁吸引他们,许多许多人对绿皮火车也是情有独钟。
对于在北京学习医学的小金(化名)来说,铁路就像一条承载着他无数童年回忆的纽带,舍不得放手。
我来自杭州,自幼就跟着父母在南星桥火车站附近长大。每当火车驶过时,父母就会抱我到窗边去看。小学到高中都在铁路边上度过,“列车鸣笛声成了青春里最熟悉的旋律。”
南星桥那儿有个拍摄的好地方,他现在还经常去:“这些年一直没变,这个地方还是那个样,但列车不一样了,很多以前的绿皮火车都退役了。”
小时候出去玩,我最喜欢趴在中铺上,既能欣赏沿途的风景,又不觉得太高,伸手就能碰到爸爸妈妈。20岁的火车迷张乐予这样回忆道。现在,他是天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平时还兼职导游,也算是与绿皮车又结了点缘。
到了2025年,他一共坐火车90次,累计行程达24930公里,在铁轨上待了288.8个小时。“朋友问我是不是因为喜欢看窗外的景色?”我告诉他,当然是喜欢,但其实远不止这些。
对他来说,这份喜欢可是持久的:“喜欢它那独特的审美和感受,喜欢它见证家乡的变化和城市的脉动,也喜欢在交通中邂逅的人和那些故事。”他和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都是在路上认识的。
上海火车站里停靠的绿皮列车和高铁,潮新闻记者李沐子拍摄。
既有感情的温度,又划算得很。
绿皮火车静悄悄地变了模样
下午一点钟,T131次列车伴着轨道的轰鸣声缓缓驶进了上海站。
这趟三个小时的行程到达终点,成为不少乘客心中难忘的片段:有人在这里短暂休憩放空心情,有人赶赴温馨的会面,也有人仅仅是为了体验一次绿皮车的感觉。这不仅仅是一辆列车,更像是穿梭在城市之间的故事载体。
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绿皮车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高洪财对记者说,绿皮车的改造一直在推进,像餐车这些区块都装上了充电装置,卫生打扫在每次到站前都得做,月里还会搞一次全面的大扫除。“从设备到服务,我们都在不断努力让乘客的乘车感受更好。”
列车长高洪财正在巡查车厢,潮新闻的记者于诗奇进行了拍摄。
张乐予注意到,现在年轻人对绿皮车的喜欢明显增加。“舒适感主要看乘客多不多、停站间隔长短以及运行速度快慢,大家也会关心车厢的环境和车型配置。”他坦言,自己还会考虑机车的类型、沿途的风景这些因素,“不过,价格和时间长度始终是最重要的。”
张乐予觉得,考虑到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绿皮车票价保持稳定,服务水平也有所提升,“这其实就是性价比的提高。”今年四月,他从苏州回来时,坐软卧,18小时的车票只要390元。“白天我就在餐车上看书、写字,”他说,要是选择高铁,五个小时的二等座就得花520元。
高性价比的出行选择,成了很多网友喊话希望多开一些车次的原因。据记者了解,今年以来,为满足需求,北京局的环京通勤列车增加到265对,涵盖了10条普速线路。在通勤高峰时段,六七十万人每天坐火车往返京津冀,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副教授叶顺认为,“绿皮火车的再次流行,反映出了现代社会消费观念、生活习惯和情感价值的深层次变化。”他觉得,这其实也是一种理性抉择,“在人们权衡时间和金钱时,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用时间换取舒适’。”
相比高铁,绿皮车的价格更平民,非常适合那些时间充裕的老年人、学生以及一些年轻人。多花一两个小时,能省下一两百块钱,觉得挺划算的。这帮人儿不再盲目为了“效率溢价”掏腰包,而是更关注实际出行的体验和经济实惠。
在如今这个“追求速度”的高铁时代,绿皮车的“慢”反倒变成一种难得的宝贵资源。叶顺说,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高铁总和“出差”或者“赶时间”等词挂钩,而绿皮车就像一个“移动的放慢空间”。这几个小时里,他们可以盯着窗外发呆,暂时放下烦恼,这其实也是对快节奏生活的一种温柔反抗。
T131次列车上没有座位的年轻人,潮新闻记者李沐子拍摄。
对于80后来说,绿皮车承载着一段集体记忆;到00后、10后眼里,它更像是一种“田园式的怀旧”。叶顺提到,绿皮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像一个流动的社交空间。“就像在咖啡馆悠闲地坐上一整天一样,绿皮车也能带来那种‘慢节奏’的感觉。”年轻人在车上听音乐、读书,老年人则聊天打牌,“在路上的感觉”本身就成了旅程的一部分,带有非常特别的美感价值。
现如今,绿皮火车的记忆还在以新的方式继续传承。公开信息显示,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以铁路工业遗产为基础的文创项目,比如济源承留镇的531文创园、郑州的京广铁路主题创意公园,以及厦门的文屏新能源产业园等等。在杭州,江墅铁路拱宸站也让游客有机会重新感受铁路曾经的历史氛围。
叶顺提到,绿皮车的存在展现出我国公共交通体系的包容性和成熟度。“我们没有盲目追求豪华和高速,而是保持了多样化的选择,这也反映出我们对不同需求的尊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