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困局:电动化迷途与市场失守背后,如何重寻豪华赛道主动权?

保时捷困局:电动化迷途与市场失守背后,如何重寻豪华赛道主动权?-有驾

曾以“豪车界印钞机”自居的保时捷,在2025年遭遇了成立以来最陡峭的业绩滑坡。前三季度营业利润从去年的40.35亿欧元骤降至4000万欧元,暴跌99%;第三季度单季亏损9.66亿欧元,创下上市以来首次季度亏损。

从中国市场销量腰斩、北美关税吞噬利润,到电动化战略的急刹车,这个德国百年豪华品牌的困境,并不是偶然的市场波动,而可能是战略冒进、市场失焦与本土化滞后共同织就的三重绞索造成的。

电动化战略的激进冒进与代价惨重

保时捷的电动化转型,从一开始就带着非常自信。它曾定下2030年纯电车型占比超80%、2025年半数新车电动化的激进目标,为此砸下超60亿欧元研发Taycan系列、搭建电池自产体系,甚至在德国祖文豪森工厂引入无人运输系统,打造工业4.0标杆生产线。

但,市场的反馈却给了它沉重的一击。

2025年前三季度,纯电车型Taycan销量同比下滑39%,即便表现稍好的纯电Macan,也未能撑起销量大旗,全球纯电车型占比仅23.1%,远未达标。

更致命的是战略急转弯带来的成本黑洞。2025年9月,保时捷突然宣布推迟纯电718、旗舰SUV上市,终止电池自产计划,转而延长燃油车生命周期,这一调整直接产生27亿欧元重组费用,相当于3个全新电动平台的研发成本,成为压垮利润的“最后一根稻草”。

究其根本,是保时捷以自己的角度判断了豪华电动车市场的需求,消费者既未为性能电动的溢价买单,也不接受其重三电、轻软件的技术短板,车机系统流畅度、本土化功能远落后于中国新能源品牌,最终陷入投入越多,亏损越重的恶性循环。

中国市场“失宠”,从利润支点到滑铁卢战场

中国曾是保时捷最坚实的靠山。连续八年稳居全球最大单一市场,2021年销量达9.57万辆,贡献全球30%销量。但2025年前三季度,这一数据骤降至3.22万辆,同比下滑26%,市场份额腰斩至15%,被北美超越。

中国市场的崩塌,本质是豪华定义权的转移。过去,保时捷靠加价提车、选配即高端定义豪华;如今,小米SU7、理想L9等国产高端车型,将智能座舱、高阶辅助驾驶等功能从选配变为标配,直接冲击30-100万元价格带。

更关键的是,保时捷估计未能读懂中国消费者的新需求,当中国用户开始追求车机比手机流畅、语音助手能懂方言时,保时捷仍在坚守德式驾驶体验的传统,车机系统适配性差、本土化服务缺失。正如其中国区总裁潘励驰所言,“赢回年轻且注重数字化的中国用户,是一场马拉松”,而保时捷显然在这场比赛中起跑过慢。

全球市场“腹背受敌”与内部治理问题

中国市场失守的同时,北美市场也成了利润漏斗。尽管保时捷在北美前三季度销量增长5%,达6.44万辆,但因未在美国建厂,所有车型需缴纳高额进口税,全年预计损失7亿欧元,为覆盖成本,保时捷计划提高美国市场售价,却可能引发“涨价-销量下滑-利润再降”的恶性循环。

内部问题同样棘手,前任CEO奥博穆同时执掌大众与保时捷,被质疑精力分散,导致战略决策迟缓;产品矩阵严重失衡,曾经的销量王者Cayenne交付量同比下滑22%,经典车型911下降5%,仅Macan一款车型支撑局面,抗风险能力极弱。这种外部承压、内部失序的状态,让保时捷陷入一步错,步步错的被动。

保时捷破局:聚焦本土化、油电平衡、成本控制的三维自救

面对困局,保时捷已启动多维度调整,但其核心逻辑并不是放弃电动化,而是校准节奏、回归用户。结合现有动作与行业趋势,未来其破局将围绕三大方向展开:

1. 本土化深耕,从技术输出到需求适配,赢回中国市场

中国仍是保时捷无法放弃的战略要地,而本土化将是其核心突破口。目前,保时捷已在上海设立300人规模的研发中心,专注开发专属车机系统,计划2026年搭载全系车型。

这意味着它将首次针对中国用户优化导航、语音交互、场景化服务(如充电桩查询、本地生活联动),摆脱德式系统水土不服的困境。

渠道端的减法同样关键,保时捷计划2026年将中国经销商从现有数量缩减至约100家,资源集中投向一线城市核心商圈。这一调整既能减少经销商亏本卖车的抵触情绪,也能通过高端门店体验,重塑豪华质感,避免陷入价格战泥潭。

此外,针对中国年轻消费者,保时捷可能推出更多定制化服务,如联名设计、数字化会员体系,拉近与新一代用户的距离。

2. 油电平衡,不放弃燃油基本盘,重塑电动差异化

保时捷不会彻底放弃燃油车,毕竟911、Cayenne等燃油车型仍是利润核心。未来,它将延长燃油车与混动车型生命周期,甚至推出911限量款、复刻经典设计,以情怀牌巩固传统用户群体;同时,在电动化上换赛道,不再追求纯电占比,而是聚焦高性能电动差异化,比如优化纯电718的驾驶操控、提升快充技术(如15分钟充电至80%),打造电动跑车的独特标签,避开与中国新能源品牌的智能化内卷。

这种油电双线并行的策略,既能短期依靠燃油车回血,也能为电动化积累技术与市场口碑,避免再次陷入战略冒进的陷阱。

3. 成本与组织优化,为转型减负,新CEO掌舵稳方向

成本控制将是保时捷未来两年的关键词。目前,它已启动全球裁员计划,未来几年将裁减1900个正式岗位,年底前终止2000个临时岗位,同时通过关闭低效生产线、优化供应链,进一步压缩成本,这些措施预计能为其节省超10亿欧元支出,缓解现金流压力。

管理层的换帅则为战略落地提供保障。2026年1月上任的新CEO迈克尔·莱特斯,既有13年保时捷工作经验(主导Macan、Cayenne开发),又在法拉利、迈凯伦主导过混动超跑项目,深谙平衡传统与创新的之道。他的核心任务,将是梳理电动化研发路线,避免资源浪费,同时协调大众集团资源,应对北美关税等外部风险。

保时捷的困局,也是传统豪华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的集体焦虑,奔驰、宝马同样面临销量下滑、利润缩水的问题。它的教训证明豪华品牌的护城河不再是引擎轰鸣或品牌溢价,而是对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对技术节奏的精准把控。

对于保时捷而言,2025年是低谷年,也是校准年。若能通过本土化抓住中国年轻用户,通过油电平衡稳住利润基本盘,通过成本控制为转型减负,它仍有机会重归赛道。

但这需要时间,毕竟,从速度与激情的燃油时代,到智能与体验的电动时代,豪华的定义已变,保时捷的重生,注定是一场需要耐心的马拉松。

#热点观察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