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腰斩的背后
曾经的“神车”思域,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8.99万元的起售价,再加上1.5万元的置换补贴和“终身质保”,这样的让利力度放在几年前,几乎不可想象。可如今,这些“王炸”般的优惠手段,却更像是一场无奈的自救。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降价促销,而是一场背水一战。思域的销量,在过去一年内暴跌了88%。7月份的月销数据甚至跌到不到4000辆,对比巅峰时期月销两万的成绩,只能用惨烈来形容。而背后的原因,远不止价格这么简单。
时间倒回几年前,思域的光环有多耀眼?“秒天秒地秒空气”的调侃虽然夸张,但足以证明思域在年轻消费者心中的地位。那时,想买一台思域,不仅要准备十几万的预算,还得排队加钱,甚至有人调侃“买思域比买房还难”。
可如今,年轻人已经换了一种活法。比起“速度与激情”,他们更关心智能化配置和新能源技术。而在这些方面,本田显然掉队了。
在2024款雅阁还在使用传统的L2级辅助驾驶时,国产车已经普及了激光雷达;当年轻人对电动车的续航和车机系统要求越来越高时,本田的新能源产品却迟迟拿不出爆款。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本田在华新能源车销量仅为4.46万辆,占比不到14%,连吉利、比亚迪这些国产品牌的零头都不到
销量暴跌的背后,问题远不止技术。本田在中国市场的决策速度,成了致命伤。
比亚迪一年能推出好几款新车,而本田研发一款新车需要五年时间。更关键的是,本田的核心零部件大多依赖日本进口,这种模式导致中国市场的团队在转型中举步维艰。比如,新能源车的电池技术更新,本田中国团队要先等日本总部批准,整个流程拖沓得让人抓狂。
这种慢半拍的节奏,直接导致本田在市场竞争中被甩开。消费者的耐心是有限的,国产新能源车用更快的产品迭代和更高的性价比,把年轻人的注意力拽了过去。如今的思域、CR-V,甚至连价格战都打不过这些国产品牌。
而真正的问题是,降价真的能救思域吗?
现在的思域起售价降到了8.99万元,这个价格确实让人心动。再叠加地方补贴,思域入手价已经和国产紧凑型车差不多了。可问题在于,低价车型的配置明显缩水。以入门版思域为例,搭载的低功率发动机只有95千瓦,和高功率版本相比,性能差距明显;再看灵悉L这款新能源车型,虽然价格够低,但采用的是磷酸铁锂电池,消费者对冬季续航的衰减问题充满疑虑。
降价换来的销量增长,能持续多久?当优惠期结束,消费者又会不会重新流失?更何况,思域的降价力度已经接近“割肉”,但市场反馈依然冷淡。两年前,CR-V优惠5万元简直不可思议,可如今,即便价格拉低到了13.79万元,销量依然上不去。
本田的降价,更像是为清库存做准备。随着新能源车逐渐取代燃油车,思域这样的燃油车型已经失去了市场竞争力。东风本田明确表示,未来会推出10款以上新能源车型,并加快与中国产业链的合作。这场价格战,或许只是为后续的新能源布局腾挪空间。
但问题是,时间还够吗?消费者不会等你五年。如果本田现在拿不出真正能打动中国市场的产品,那么未来的市场份额只会进一步萎缩。
高潮
回到思域本身,8.99万元的起售价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这个价格覆盖了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两大类型,叠加1.5万元的置换补贴后,思域的入门价已经低到和一些国产同级车持平。再加上“终身质保”的权益,东风本田几乎用尽了所有的让利手段。
但即便如此,消费者的担忧依然存在。配置缩水、技术落后、品牌竞争力减弱,这些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思域的降价,更像是一次被迫的妥协,而非自信的选择。
思域的这场价格战,能否止住销量的颓势?短期来看,降价或许会吸引一部分预算有限的消费者。但从长期来看,本田必须用更新的技术、更懂中国市场的产品,来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现在的车市竞争,不仅是价格的战争,更是技术和品牌的较量。年轻人已经用脚投票,他们要的是更智能、更高效、更创新的产品,而不是一味的价格妥协。
你会为8.99万元的思域心动吗?或者,你更愿意选择一台智能化更高的国产车?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