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辆车的定价,其实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战?
22万元起,这是华为乾崑智驾版新车给出的预售门槛。数字不高不低,刚好卡在主流合资SUV的腹地,却又披着“高阶智驾”的外衣。它不急于用低价抢市场,也不靠堆配置炫技,而是把“你能用上L3级自动驾驶吗?”这个问题,直接甩到了消费者面前。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车型发布,更像是一次对智能汽车价值锚点的重新校准。
就在第二天,8月28日,新款岚图知音也将正式上市。它没挂华为标,却同样把智驾系统作为核心卖点。两场发布会,相隔仅一天,像是不约而同的宣言:2025年的车市,拼的不再是“有没有大屏”,而是“能不能自己开”。
这背后,是智能驾驶从“炫技”走向“可用”的临界点。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落地里程已突破10万公里,覆盖超50座城市。而华为乾崑智驾宣称的“全国都能开、越开越好开”,正是踩在这个趋势的浪尖上。但问题来了:当越来越多的车都能“自己开”,消费者还愿意为这套系统多付3万、5万甚至8万元吗?
不妨做个对比。五年前,一辆带L2辅助驾驶的车,溢价5000元都算高。如今,高阶智驾包动辄两三万,车企还乐此不疲地推“终身服务订阅”。这到底是技术的胜利,还是营销的泡沫?我一个朋友去年花2.6万选装了某品牌城市NOA,结果至今所在城市仍未开通——他自嘲:“我买的不是功能,是期货。”
而岚图的选择更耐人寻味。它没有全盘绑定华为,而是走自研+合作的混合路线。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或许正代表了传统车企在智能化浪潮中的真实困境:既怕错过风口,又不甘心沦为技术巨头的代工厂。就像一个会做饭的人,突然发现智能炒菜机更受欢迎,是坚持手艺,还是拥抱机器?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消费者到底需要多聪明的车?我在小区里见过车主为了自动泊车失败,反复进出车位十分钟;也见过高速上司机因过度依赖辅助驾驶,差点追尾前车。技术跑得越快,人的适应能力反而成了短板。我们是不是在用22万的价格,买一个“偶尔好用、经常鸡肋”的高级玩具?
但话说回来,这场“智驾军备竞赛”真的能停吗?恐怕不能。一旦有人开始用AI重新定义驾驶体验,整个行业就被迫跟进。就像智能手机淘汰按键机一样,哪怕初期不完美,趋势也不会回头。华为的22万,或许正是为了把高阶智驾从“百万豪车的装饰品”,拉进“普通家庭的备选项”。
所以,当8月28日岚图知音揭开价格,真正的较量才刚开始。我们不该只盯着“起售价”,而该问一句:这辆车的智能,是让我更轻松,还是更焦虑?未来三年,也许我们会发现,最贵的不是带智驾的车,而是那个还坚持“手动手动挡”的驾驶者——不是因为技术落后,而是因为,我们终于意识到,车轮上的时光,不该完全交给算法来支配。
技术终将进化,但方向盘背后的,永远是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