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从上海飞往德里的航班需绕道新加坡,耗时14小时,票价1.8万元;2025年11月9日,东航MU563直飞德里,8小时抵达,票价不足7000元,客座率超过95%。一条航线的重启,撕开了五年沉寂的铁幕。
这不仅是航图上的一条新连线,更是中印关系从对抗重回对话的关键信号。边境对峙曾让两国航空合作冻结,而今航班复飞,标志着政治互信开始修复。它传递的不仅是便利,更是一场经济与外交的双重突围。
直航恢复,首当其冲的是被压抑五年的经济动能。过去,中印贸易额从2019年的925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1384亿美元,但航空货运占比却从17%暴跌至6%。高价值商品如手机模具、医药原料被迫经迪拜或新加坡中转,运输时间翻倍,成本飙升40%。如今,上海—德里8小时直达,小米、OPPO在印工厂的供应链效率预计提升30%,每年超百亿美元空运货物将重获时效保障。
旅游业同样迎来井喷。东航首航客座率95%,印度旅游平台对中国目的地的搜索量一周激增300%。疫情前,中国游客集中在“金三角”线路;如今,昆明—加尔各答航线规划已提上日程,东印度文化与边境贸易有望联动开发。直航不仅缩短距离,更在重构市场逻辑——每新增一条国际航线,双边贸易平均增长7.2%,这是经济学验证过的“空中杠杆”。
但便利的背后,仍存现实落差。印度对中国游客签证要求存款证明不低于10万元,且仅限三城办理;德里机场为中国航司设“专用柜台”,被指隐性歧视;中文导游不足疫情前三成,自由行体验依然坎坷。航线已通,服务未平。若印度不能同步提升接待能力,客流热潮恐难持续。
更深层看,这趟航班是一次信任重建。人员流动比贸易更能弥合裂痕。过去五年,2000多名中国工程师因无直航导致项目延期,民间误解随之加深。如今,工程师可当日抵达工厂,留学生能周末归家,这种“面对面”的频率,才是关系稳定的压舱石。
航班起降,不只是商业选择,更是战略清醒。在中国对美航线受限背景下,印度成为航司国际化的新支点;而印度也需中国市场支撑其制造业野心。龙与象无法回避彼此,唯有共舞。
当天空重新开放,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航线可以一夜重启,信任却需步步累积。下一步,不该只是更多航班,而是更低的签证门槛、更平等的地面服务、更稳定的政策预期。空中走廊已铺就,地面功夫,才是决定中印能走多远的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