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三棱镜,带你穿透改革现场,今天咱们聊聊蔚来与江淮这对老搭档的“分手”故事。
时间倒回9年前,蔚来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势力,没有生产资质,造车只能“借船出海”。江淮,这个老牌车企,成了蔚来的“贵人”,拿出了生产线,帮蔚来实现了量产。ES8、ES6等车型都出自江淮之手,蔚来省下了建厂的钱,专心搞研发,双方一度“双赢”。
然而,代工模式终究是“过渡票”,矛盾在5年后开始显现。代工费从2亿涨到11亿,江淮的生产线也扩到了24万辆的年产能。但江淮的产线改造跟不上蔚来的智能电动需求,电池换电技术更是玩不转。蔚来自己搞换电站、自研电池,代工厂连螺丝都拧不到它想要的位置。
去年,蔚来自家拿到了生产资质,立马花45亿买下了江淮工厂资产,宣布“毕业”。江来公司注销,代工时代彻底翻篇。这对老搭档的“分手”,分得还算体面,双方声明都说“后续研发换电继续合作”,江淮需要蔚来的三电技术输血,蔚来也离不开老伙伴的供应链根基。
但这场“分手”背后,是蔚来巨大的压力。累计亏损已破千亿,未来能否盈利还是未知数。蔚来的破局之道,是降本增效与寻找赢利点。与江淮“分手”,被许多人视为“解缚”,蔚来的单位制造成本有望下降30%,毛利率也有望从个位数直奔15%以上。
然而,也有人不解,将千亿亏损的破局之道,落脚在9年累计30多亿元的代工成本上,是否过于乐观?蔚来的研发投入巨大,但核心技术在“三加一”(电机、电池、电控、智驾)上并不处于绝对领先位置。换电模式是其大特色,但换电站建设成本高昂,销售费用也在不断攀升。
为了寻找赢利点,蔚来推出了定位家庭用车市场的乐道品牌,但乐道品牌的换电服务却出现了问题,很多承诺都因配套的滞后,成了消费者眼中的“画饼充饥”,引发了信任危机。
蔚来与江淮的“分手”,是成长路上的经之路,但前路是坦途还是迷雾,还要看蔚来的长期主义能否顺利跑下去。李斌谋求的是品牌的长期价值,但面对如此巨大的亏损,当市场信心消磨殆尽,李斌和他的蔚来还能否有未来,或许是始终困扰在他心头的阴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