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4年了,“技术牛X不如会哄人”这事儿,在中国高端新能源车圈子里再次被按在地上来回摩擦一遍?一边是花里胡哨、堪比工程师版奥林匹克的插混技术,“机电一体,油电随心”,听着高级得不行,实际卖到30万以上,销量惨不忍睹;另一边是被自家技术大佬都嫌弃“门槛低”的增程,愣是靠着“一辆车像电车,还不用焦虑电量”这么一句朴实无华的slogan霸屏高端市场。都说“术业有专攻”,您这热闹看着,技术倒挂成了新时尚——到底是技术太冤还是用户太难伺候?咱今天就唠唠插混为啥进不了高端市场,这出比东北大鹅下南飞还魔幻的戏。
这边技术总监捶胸顿足直呼“服了”,那边高端车主悠然地葛优瘫,脚踩大沙发,手握真皮方向盘,开启按摩,点一杯美式,任凭“落后”增程拉着“全能”插混绕着赛道转。你说插混动技术哪点不行?能油能电,还能省油,动力随叫随到,分分钟都能上两句高数公式画龙点睛。可为啥偏偏就没人愿意多掏10万,去买一个技术之光?反倒是增程这个“偏科生”拿捏住了高端人群的软肋,一路横扫千军。是不是营销洗脑厉害?还是咱们高端用户就认“舒服是第一生产力”?插混到底是输给了技术,还是输给了时代?听我慢慢扒。
理一理前因后果。插混,专业名词叫做“插电式混合动力”,本质上就像把汽油机和电机按最佳比例装进一台车里——发动机既能给车轮直接输送动力,高速时超级省油,油电混搭,合体技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咋说呢,插混就像高考状元,不仅会考试,体育也得85分以上,各方面都不落下风。反观增程,发动机只管给电池充电,从不插手开车这事,油耗跑高速时比插混多点,但架构贼简单,技术门槛也不高,听着就像“混分小能手”——只偏科、考得不高,但就那么巧,考题跟它专业对了。
来,我们问问老百姓,插混销路咋样?你猜比亚迪DM-i、吉利雷神在10-20万价位段的销量,直接原地起飞!为啥?毕竟普通人选车,油耗低才是大善事。不多说,纯电能跑50公里,上下班用得舒坦,节约是王道。偶尔有点顿挫啥的?大伙一看油耗表笑出声“省钱归省钱,忍忍值了。”可到了高端市场画风突变,理想L9、问界M9们直接甩出“开着像电车、冰箱彩电大沙发都给你配齐”这些卖点,真的是稳准狠!你说车里要多高级有多高级,开起来还没一点杂音,嗡嗡声也没有,闭上眼有种飘在云上的错觉。高端用户最怕“麻烦”二字,谁愿意研究那些变态的技术?一句“你就是电车体验+补能无忧”就能买单,哪还纠结参数表上那些漂亮数字。
表面上,插混在高端市场混得灰头土脸,看着“特来劲的技术”折戟沉沙,挺冤。可你还真别说,这绝不是技术的错。增程虽然结构简单,但优势非常针对高端车主的口味。你以为人人都关心你底盘多稳,电控多高级?其实人家买几十万的车,早就不兴扣那点油钱的细账,人家图的就是“谁开谁舒服,爸妈坐着心里美”。你插混发动机一启动,来个“搅拌机开关声”,还偶尔顿顿一下,高端人群分分钟拿鞋底焊在你脑门上“你高科技归你高科技,动静一大,我心态崩。”
更要命的是成本分配。插混自作聪明搞了一堆复杂结构变速箱、离合器啥的,听着都头皮发麻。这钱烧进了技术细节,消费者根本感知不到,反倒错过了“冰箱、彩电、大沙发”等直戳人心的享受。增程呢?多省心——省下技术的钱直接砸进配置,车里那可叫一个花里胡哨。高端人群谁在乎你身上的技术包袱?人家要的是拉满的“仪式感”,开车像坐头等舱、后排压根没人让你坐直,能躺绝不坐。
还有,插混的营销宣传就像做高考作文,总是强调“技术复杂、可油可电、全能省油”,结果让高端顾客一头雾水,一看复杂介绍直接滑到下一个页面。增程只“开着就是电车,还不用怕没电。”简单粗暴,直接帮高端客户做了决策。这波儿,怕不是技术总监得抄起《卡耐基沟通学》好好补补课。
可故事还远没结束。真以为插混“躺平”,增程就能高枕无忧?扯淡!增程目前的辉煌,背后是新能源补贴、纯电焦虑和市场教育三剑齐发的成果。当年“技术越好卖不动”可不是第一次出现——回忆一下年代久远点的手机市场,Symbian、Windows Phone当年牛得不?技术参数都天花板级别,最后还不是被傻瓜式的iOS和安卓一脚踹下王座。
这就解释了,高端车主为啥不买你插混的账有钱人买舒服,穷人琢磨成本。你省两升油,用户心想“算了吧,这点钱还不够我下一趟美容的。”体感第一,什么黑科技都只能让位于“安静舒适且营销送温暖”。咱们就说那些被插混技术折服的极客、工程师,最后大概率也是说画面很美,可惜和我没啥关系——车是给老婆小孩开的,开起来干净利落最要紧。你搞再牛的方案,用户根本不搭理“能省两包烟钱”这种高深逻辑。
而插混在平价市场人狠话不多,直接和合资油车对标。跑工地、送外卖、当网约车、家用买菜样样行。拉满性价比,这才是插混的主场。人家要的是每公里省点小钱、能充电就纯电跑、上高速也不虚。增程在这里就吃不开,老百姓心里明镜似的,省油才是硬道理。
再说回高端市场——眼看增程横扫千军,是不是插混就此退出江湖了?想多了!时机一到,危机又逼脸上。国家新能源补贴慢慢退场,消费者对于电池安全、补能便利的质疑不断,瞬间让增程那点“像电车又不用怕没电”的卖点不那么无敌了。插混逐步完善平顺性、智能控制,甚至适配高端用户的需求,未来真不一定不能力挽狂澜。技术没错,只是用错了地方。
而高端市场貌似一片祥和,内里其实是互掐不断——一方面用户越来越懂行,除了要舒适,开始关心技术壁垒、安全隐患,甚至提出“花40万买个燃油机辅助的电车,到底值不值?”厂商也没闲着,从营销到产品速出花招,“增程纯电感、省油高体验”还不够,开始卷起智能化、空间美学、第二排理疗按摩、舱内娱乐系统。真金白银的高端用户会不会有一天腻了?到时插混卷进来,市场谁做主还真不好说。
更要命的是,高端之门始终残酷。平民市场有“宽进严出”,谁能卷省钱谁火。高端市场却是“先卷体验,再卷品牌”,一不小心就成了炮灰。插混和增程的路线之争,其实背后好比东北网红PK南方文艺,小众有小众的春天,大众也能有大众的老家。切记,技术路径千千万,用户用得爽才是硬道理。
其实吧,插混高管们也别太纠结。为老百姓省钱的技术不寒碜,何苦一定往高端市场死磕?咱东北老话说得好,“不干大事,照样有饭吃!”扎扎实实卖好10-20万级别的车型,直接干趴对手也挺酷。不就是没跻身高端圈嘛,你看增程一天到晚被喷“技术落后”,还不是混得风生水起?想开点,技术和需求永远是“谈恋爱——能匹配的才长久”。您非得把插混捧成“全能学霸”,结果人家高端用户就偏爱偏科生的舒服,你说谁尴尬?
有人说“高端市场没插混就LOW了!”那敢情好。其实儿女情长,民生最重。插混的舞台够广阔,何必盲目求高攀。喊口号不如多攒用户口碑,把家用市场坐稳了,教会老百姓识货,这才叫真本事。省钱的事儿,咱中国人爱干!
听说“技术牛的却卖不动,反倒把市场高地拱手让给‘偏科生’”,你觉得是中国车主就是这么“接地气”,还是技术研发方向该反思?难道以后买高端车,真的只比“谁会哄用户开心”吗?各位看官,您是愿意买省钱的插混,还是享受的增程?下方评论区,狠狠唠一唠谁的套路更懂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