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车企发布会不搞点“大动作”,简直对不起流量。但理想汽车这次,是真的把“大动作”玩成了“大事故”,直接把友商给“撞”上了热搜,还引发了一场堪比宫斗剧的品牌社交攻防战。这瓜,不吃简直是亏大了!
前情提要:这出戏的主角都是谁?
理想汽车: 新晋“顶流”,最近发布了首款纯电SUV理想i8,本想用一场硬核碰撞测试来秀秀肌肉,结果一不小心,把友商给“秀”翻了。
乘龙卡车: 被理想“无意”曝光的“受害者”,一个有着71年历史的央国企老牌卡车制造商,以其商用车安全性能自豪。这波操作,直接让它从幕后被推到了台前,还被网友质疑“质量不行”。
中国汽研: 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这次碰撞测试的“裁判员”。它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这场“罗生门”的走向。
时间线梳理:看这瓜是如何一步步“熟”的
7月29日理想i8发布会,高能碰撞视频引爆全网:
理想汽车在发布会上,高调放出了理想i8与重卡对撞测试的视频。视频里,理想i8以100公里/小时的速度正面对撞后,那叫一个“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A柱、B柱、C柱、门梁都纹丝不动,9个气囊全部打开,电池包没漏液没起火,双闪灯亮着,车门还自动解锁、门把手自动弹出。这简直是“钢筋铁骨”本人,安全性能拉满!
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视频里被撞的重卡却“受伤惨重”,四个车轮弹起,驾驶室直接向前倾斜,几乎要压到理想i8的前车窗上,驾驶室和货箱都明显分家了。更搞笑的是,这重卡车标一开始居然没打码,眼尖的网友们一眼就认出是“乘龙卡车”!这下好了,理想汽车是秀了肌肉,可乘龙卡车却被“秀”得体无完肤,直接成了网友们质疑的对象。
网友质疑乘龙卡车抖音评论区“沦陷”!:
视频一出,网友们瞬间化身“福尔摩斯”,纷纷跑到乘龙卡车的抖音评论区留言,那叫一个“惨不忍睹”:“看了理想的测试,看来得考虑其他品牌了。”“昨天才去看的车,今天刷到这个视频,我是真不敢买了。”这波操作,直接把乘龙卡车推上了风口浪尖,口碑面临巨大挑战。
7月30日乘龙卡车“被摆一道”,理想紧急打码:
乘龙卡车官方抖音账号坐不住了,直接下场“开撕”,回应网友称“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不知道背后导演想啥,实际碰撞你觉得会怎样?”、“对撞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虚假宣传不能信”。这波反击,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吃瓜”反转!乘龙卡车这意思很明确:这测试有问题,我们被坑了!同日下午,乘龙卡车再次回应网友评论称“正在处理”,看来这瓜越来越大了,法务部可能要出动了。
与此同时,理想汽车官方抖音也悄悄把视频中重卡的车标给打码了。这“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操作,让吃瓜群众笑不活了:早干嘛去了?这不就是变相承认自己理亏吗?
7月30日晚间乘龙卡车秀肌肉,理想大佬放话:
乘龙卡车不甘示弱,当晚就发布了驾驶室安全测试视频,详细解读了自家车型的安全性能,强调已通过ECE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第29项商用车安全法规认证,表示“我们可是世界级的安全!”这波操作,无疑是在告诉大家:别看视频里我们“惨”,那都是“演”的,我们真材实料着呢!
理想汽车产品负责人@老汤哥 Tango和产品线负责人张骁也公开表示,相信权威机构的专业,可以进行复测,甚至直播。这波操作也是很刚了,大有“清者自清,不服来战”的架势。
7月31日晚间东风柳汽发声明,中国汽研回应: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乘龙卡车所属公司)正式发布声明,指出理想汽车“使用特定场景测试,与实际场景运营存在严重差异,未公开测试车辆状况和场景环境,通过自定义碰撞条件和非常规测试场景,发布与公众认知偏差较大的碰撞视频,不仅贬低公司品牌形象,还容易对广大车主造成误导,形成安全隐患”。声明中还强调,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这下“瓜”味更浓了,看来一场法律战在所难免。
而作为测试方的中国汽研证券部工作人员则回应称,测试的全过程肯定符合所有的规定和标准,不会因为(哪一方)是客户,去刻意调节车辆参数。至于卡车来源,表示是一辆全新车,具体来源还需要与业务部门确认,并表示此次测试不属于公告准入测试,一般用于车辆的开发验证。中国汽研的回应,看似中立,实则也留下了不少悬念:既然是全新车,为何表现如此“不堪”?“非公告测试”又意味着什么?
焦点争议分析:这瓜到底“甜”在哪儿?
这次“对撞门”的核心争议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简直是品牌营销的“教科书式反面案例”:
碰撞测试的“公平性”与“真实性”: 乘龙卡车质疑理想汽车的测试场景和条件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自定义”和“非常规”操作,导致测试结果与实际不符,甚至有误导公众的嫌疑。毕竟,一辆8吨重的卡车,在正常情况下,驾驶室不应该如此轻易地“翻车”。而理想汽车和中国汽研则坚称测试符合标准,模拟真实场景。这就像一场没有裁判的拳击赛,双方都说自己没犯规,但观众都看出了猫腻。
品牌营销的“边界感”: 理想汽车在宣传中未对重卡车标打码,引发了对乘龙卡车产品质量的质疑,这种“踩一捧一”的营销方式是否妥当,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也是网友们热议的焦点。在商业竞争中,通过贬低对手来抬高自己,这种“损人利己”的手段,最终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引火烧身。
“瓜”后思考:这出戏,谁是赢家?
这波由一场碰撞测试引发的“品牌社交攻防战”还在持续发酵。理想汽车和乘龙卡车各执一词,中国汽研作为第三方也给出了回应,但很多细节依然扑朔迷离。这出戏告诉我们,品牌营销得有度,别把“秀肌肉”变成“砸同行”,否则分分钟从“课代表”变“吃瓜群众”的谈资。
从技术角度看,如果理想汽车的测试确实是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条件下进行的,那么它无疑展示了其在乘用车安全领域的领先地位。但如果测试存在“猫腻”,那么不仅会损害理想汽车的品牌形象,更会引发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测试公信力的质疑。
从商业竞争角度看,这场“对撞门”也给所有车企敲响了警钟:在追求营销效果的同时,必须坚守商业道德底线,尊重竞争对手,否则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至于后续如何,乘龙卡车是否会采取法律行动?理想汽车是否会给出更详细的解释?中国汽研是否会公布更多测试细节?咱们就“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吧!毕竟,这年头,吃瓜群众最不缺的就是耐心和好奇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