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掷地有声地抛出一句:“高阶智驾一定要收费!”这看似寻常的呼吁,却如一颗石子投入已然波澜起伏的中国智能驾驶行业,让行业“免费”与“收费”之争再度升温。
吴永桥的观点其实不难理解。他直言,高端智能驾驶技术装到每台车上若不收费,最终只会拖垮整个行业。“要打破汽车行业的内卷,必须像特斯拉、华为那样,靠极致的技术和体验,让用户愿意为此买单。”按照吴总的逻辑,技术研发不是烧一把火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口无底洞——算法要升级,硬件得投入,数据还要持续标注,更别提安全法规的重压。如果没有持续的商业回报,研发投入迟早会枯竭。更可怕的是,一旦资金吃紧,有的厂商很可能削减传感器,缩水芯片,把“伪高阶智驾”当救命稻草,到头来安全事故,只会消耗用户对整套技术的信心。
不得不承认,吴永桥呼吁大家向特斯拉、华为看齐,背后确有道理。人家FSD能卖8000美元,华为智驾标价也不便宜,买单的人还不少。数据更直白:七成问界用户下单,冲的就是华为的辅助驾驶。而其他厂商能不能开口收钱?道理很现实,没那个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技术价值不够,别说收费,免费都没人要。
归根到底,收费与否,并不是道德绑架,而是技术能力、品牌认可与市场接受度的综合打分。换句话说,如果你的智驾技术只能勉强称得上“辅助”,别幻想能和领头羊齐价。否则搞高价自我感动,最后只会被市场反噬。这不仅关乎车企的自我认知,更是残酷的价值对价游戏。
博世之所以着急,其实背后还有一层不得不说的利益考量。别看它是“工业帝国”,但随着智能电动车崛起,传统零部件江山日渐动摇。2023年利润下滑35%,掏心掏肺砸大钱做智驾,却始终追不上华为、特斯拉等新势力。今年投入20亿智能辅助驾驶,仅中国研发预算就给了六分之一,但端到端、视觉语言模型都还在攻关,头部阵营的门槛越垒越高。市场上,小鹏、理想、Momenta、地平线等新兴玩家张牙舞爪,“卷王”打法鼓噪不止,而博世还在努力追赶。
更现实的是,目前赚智驾钱的,还是特斯拉和华为。“价值决定价格”这条铁律,在智能驾驶领域就是照妖镜。供应商活下去要利润,眼看免费成风,不喊一嗓子涨价,饭碗真可能被砸。这是商业问题,不是情怀叫卖。
有意思的是,类似的故事早在燃油车时代也发生过。比如广汽看到雅阁、凯美瑞换代热卖,以为仿佛找到制胜公式,将自家车型低价冲市场,结果连A级市场都抢不下来,被年轻运动定位的影豹反而突出重围。教训只有一个:最终决定权始终在用户,不是谁唱高调就能卖高价,也不是低价示弱就能抢市场。“心里没点数”,终究要被市场教育。
不得不说,现在的智能驾驶方案,畅销的、边缘的两极分化愈发明显。技术实力强的,敢卖高价;技术一般的,只能靠“平权免费”自救。本质上,这是对自身产品力的判断和取舍。免费送智驾,看起来很“大方”,其实是无奈的权宜,弥补自身在核心竞争力上的短板。可如果所有车企都来这一套,整个供应链体系必然失衡,有能力的玩家没了利润支撑,创新空间也被扼杀,最后只剩低质量的恶性循环。
因此,智驾到底要不要收费,答案其实昭然若揭——价值决定价格。你的产品有真东西,消费者自然愿意埋单;徒有其表,还想定高价,最后吃亏的只能是自己。“行业灾难”不是收费本身,而是对自我能力缺乏认知,把梦做大却不问脚下路。
正如博世的焦虑,新势力车企的野心,以及消费者的精明——这就是混沌中每个行业参与者的真实处境:风口上人人都想飞,能否飞得起,全靠自身硬本事。真金白银的研发和技术积累,才是绕不开的底气。谁能穿透信任的厚障壁,把高价玩成溢价,谁才能笑到最后。
倘若所有厂家惦记着“收费致富”不管价值,那离“行业灾难”也就真不远了。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