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汽车热度不减,颜值与性能兼备,屡屡登上热搜,吸引年轻人疯狂下单,但能否超越快消品思维成就长远品质仍存挑战

我刚翻了下朋友圈,有朋友兴奋地晒他刚提的小米SU7 Ultra。1548匹马力,这数字听着就吓人,毕竟你身边普通SUV也就200匹上下。这车真不是吹的,我跑纽北试驾了,真是狠货。他这么说。说实话,看到这马力和颜值,我也差点中招。

别小看颜值,这车外观有点神似保时捷和法拉利的结合体,怎么看都挺拉风。完全符合年轻人第一台车不将就的想法。价格呢,据说比同级别热销豪车便宜20%-30%(样本少)。谁不心动?

最近小米汽车热度不减,颜值与性能兼备,屡屡登上热搜,吸引年轻人疯狂下单,但能否超越快消品思维成就长远品质仍存挑战-有驾

我得先承认一句,当初听说小米造车,我以为他们能照搬做手机时的快节奏模式,结果发现汽车和手机完全不是一个路子。这点我后面再细说。先说说研发和供应链吧。

汽车研发像织毛衣,不是光搞个图纸,后面还得一针一针地织好。小米入局,短时间里得拿捏住发动机开发、电池包质控、整车调校这些核心,供应链上下游就像传送带,哪里出了点闪失马上能影响整条线。手机供应链快,要拼的是零件快速迭代;汽车供应链则是慢工出细活,耐用品,对零部件可靠性和一致性要求极高。毕竟车一开可能十年以上,手机两三年换代,门槛天壤之别。

再说渠道和用户心理,汽车不像手机,买车是大事情,拖家带口的,心理负担重。你说小米的线下体验多,线上预订方便,这没错。但到底体验感怎么样,维修保养方便不,这背后就是传统车企打下的基础和经验。小米刚起步,这方面短板明显。前段时间和一个4S店销售聊了聊,他说,新品牌搞出爆款车型,头几个月很火,但持续客户留存难,关键还是服务和口碑支撑不上。

话说回来,SU7 Ultra表现强悍,可不能光盯马力数字。我换个思路想,马力越大,带来的油耗和维修成本也得算算,车主的养车成本不会便宜。比如这样大马力的车,假设百公里油耗10-12L,市区开可能更高,油费半年下来得上1.5万(我算的粗,价格按现在,体感)。这对年轻刚工作的朋友来说,得好好掂量。

最近小米汽车热度不减,颜值与性能兼备,屡屡登上热搜,吸引年轻人疯狂下单,但能否超越快消品思维成就长远品质仍存挑战-有驾

同价位对比,说实在话,宝马3系、奥迪A4这些传统豪华品牌,虽然马力偏低,120-250匹左右,但在底盘调校、售后服务等细节上显然更成熟。小米虽然打响头炮,但性能和实际操控体验上,还欠火候——这句话我得斟酌,毕竟目前样本少,还得看时间验证,先别急下定论。

我这人说话直,有时跳题也正常。刚才提到维修,我忍不住自嘲一句,小米车要是出了问题,得排队等原厂零件?我家那辆老日产,配件到货快,不然修理工都跟我说换掉比修好还便宜。小米刚起步,料想这条路不好走。

这其中供应链的博弈可复杂了,小米虽然有手机供应链经验,但几乎不可能1:1复制到汽车配件的供应链。汽车零件多,周期长,从电控单元到刹车片,每个都要经过反复测试和认证,这其中潜伏很多隐患。想象成搞手机,就是一层层拿料,换芯片换屏幕换电池,但车子得保证安全和耐久度,容不得半点松懈。

顺便猜测个事(估计我没细想过),小米是不是会在供应链上利用自家手机某些芯片优势,建立软硬件生态?比如车联网、智能驾驶辅助,整合自家技术,这对竞争对手是个隐形杀器。虽然不知道具体能做多大,但想想也挺有意思。

最近小米汽车热度不减,颜值与性能兼备,屡屡登上热搜,吸引年轻人疯狂下单,但能否超越快消品思维成就长远品质仍存挑战-有驾

说点我最近看的细节吧,我翻相册,发现去年深圳某车展小米展台前人满为患,还有人抢着体验自动泊车和内饰布局。销售人员告诉我,年轻人最想买的就是智能配置,颜值其次。感觉汽车未来的焦点不仅是机械性能,更是智能软件的比拼。

顺带插个小问题,你觉得,年轻人买车,到底还是更看颜值和智能,还是实实在在的耐久和品牌保障?我见过不少小米粉丝坚信颜值能一切搞定,但过几年,车出了小毛病,情绪估计变味。

研发流程也不简单,小米在手机上搞迭代快,汽车那种把控流程,你知道,就是从设计评审、样车测试、耐久实验,到供应商审核,一条线拉下来往往耗时三五年。期间任何一环出错,都可能导致质量事故。很多人喜欢拿小米汽车跟特斯拉比,特斯拉的问题大伙都知道,但至少产品迭代体系建立了,供应链稳定三年以上,小米这个还在打怪升级阶段。

最近小米汽车热度不减,颜值与性能兼备,屡屡登上热搜,吸引年轻人疯狂下单,但能否超越快消品思维成就长远品质仍存挑战-有驾

我还在想,一个新品牌要持续热度,如何避免陷入快消品模式,毕竟车不是手机,不用三年换新,耐用是硬道理。小米要摆脱快消品思维,专注产品质量和售后,可能要交一大笔学费。

说回刚才朋友提的,那个纽北圈速,他提到,小米车赛道表现和日常驾驶感其实有差,专门为赛道调校的车,在日常可能悬挂偏硬,舒适性打折,这种反差有点像有些跑鞋穿着舒服,赛车鞋上脚反而累脚。显然,苏7 Ultra想打造性能体验,但使用场景多样,得找到平衡点。

这事顺便提醒,买车之前,别被性能参数带偏了,实操体验才是王道。有没有朋友最近试驾了小米SUV或者轿跑版?说说感受呗。

我有时也喜欢瞎想一把,问问自己,未来小米汽车能不能带来真正颠覆,就像他们颠覆手机界一样?这是个大问题,不是靠爆款车和花哨配置就能解决的,涉及的层面多了去了——从供应链危机到用户信任,从质量控制到品牌建设,都会是一场硬仗。

最近小米汽车热度不减,颜值与性能兼备,屡屡登上热搜,吸引年轻人疯狂下单,但能否超越快消品思维成就长远品质仍存挑战-有驾

我倒是蛮期待他们能坚持下来,不被快消品心态绑死,能不能看出车牌那刻,买家能感受到既智能又硬核的工匠精神?这倒是一个细节,值得大家品味。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