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2吨重的电动SUV,在100公里/小时的对撞中,竟然将一辆8吨重的卡车撞得四轮弹起、驾驶室诡异倾倒。这并非科幻电影,而是理想汽车i8发布会上真实上演的“奇观”,瞬间引爆了公众对汽车安全认知的质疑,更将理想汽车、被撞的乘龙卡车以及第三方测试机构中国汽研,一同卷入了一场扑朔迷离的“罗生门”。
这场争议的核心,源于理想汽车在7月29日i8上市发布会上播放的一段“超级实验”视频。视频中,理想i8与一辆重型卡车正面碰撞后,理想宣称其A柱、B柱、C柱、门梁均无变形,9个气囊全部打开,电池包无漏液、无起火,车门自动解锁、门把手自动弹开,似乎在宣告其卓越的安全性能。然而,眼尖的网友很快认出被撞卡车是乘龙品牌,而乘龙卡车官方抖音账号迅速做出回应,直言“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并表示法务部门已介入处理,质疑测试结果的真实性,称“对撞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虚假宣传不能信”。随后,测试方中国汽研于7月31日回应称,测试全过程符合所有规定和标准,未因客户而刻意调节车辆参数,但对卡车具体来源和遵循的具体测试标准语焉不详。理想汽车则坚称,此次“超级实验”是基于用户真实交通会车场景的模拟,全权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测试认证,试验场地、设备及卡车均由检测机构提供,理想汽车没有任何指定。然而,在争议发酵后,理想汽车被发现对原视频中的卡车品牌标识进行了打码处理,这一举动被舆论普遍视为心虚的表现,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信任危机。
理想汽车的营销策略,无疑已触及了商业伦理的边界。视频中卡车驾驶室的异常倾倒,与基本物理常识严重相悖,令人匪夷所思。后期对卡车品牌标识进行打码处理,并非平息争议,反而是欲盖弥彰,试图掩盖其利用特定品牌进行“踩踏式”营销的意图。这种行为不仅直接损害了乘龙卡车的品牌声誉,更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关于商业诋毁的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关于虚假宣传的条款,严重误导了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能的认知。这种为了短期流量和销量,不惜牺牲行业诚信和竞争公平的手段,无异于饮鸩止渴。
第三方测试机构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中汽研)在此事件中的公信力,也因此备受拷问。其回应中提及的“不属于公告准入测试”和“用于车辆开发验证”等表述,看似合规,实则暴露了汽车安全测试标准的灰色地带。公告准入测试通常指国家强制性标准测试,其结果具有法律效力和行业普遍认可度。而“开发验证”项目,意味着测试工况和标准可能由车企与测试机构协商定制,而非遵循公开、统一、可重复的行业标准。这种“定制化”测试为车企提供了巨大的操作空间,使其能够设计出有利于自身产品表现的极端场景,并选择性地公布结果。中汽研作为国家级科研院所,未能充分披露测试细节,如测试卡车的具体来源、是否市场随机购买、测试前卡车状态的详细检测报告等,使其“不会刻意调节参数”的声明显得苍白无力,削弱了其作为权威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当测试机构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于车企委托时,其独立性就可能面临考验,甚至沦为车企营销的“背书工具”。
乘龙卡车在此次事件中的反击,则显得更为有力且充满智慧。东风柳汽(乘龙卡车所属公司)明确指出理想汽车未公开测试车辆改装、减配、卡扣固定等关键信息,质疑其通过“自定义碰撞条件”和“非常规测试场景”制造假象。事实上,商用卡车的设计理念与乘用车截然不同,其“龙骨结构”驾驶室通过多通道传导专利技术,旨在牺牲可更换的驾驶室结构以最大化保护驾驶员的生存空间,这与理想片面强调自身车体完好形成鲜明对比。乘龙卡车随后选择直播,巧妙地将这场负面流量转化为品牌曝光,甚至表示“给我们带来了泼天流量,不仅官方火了,我们经销商也火了”,展现了商用车企在危机公关中的务实与幽默。
此次“理想撞卡车”事件,绝不仅仅是三方之间的口水仗,它更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汽车行业在高速发展中,营销边界、行业诚信以及第三方测试公信力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它警示所有车企,营销应回归真实与专业,而非依赖夸大甚至虚假的“视觉奇观”来蒙蔽消费者。第三方测试机构必须坚守独立性,建立更透明、更具公信力的测试标准,彻底摆脱对商业委托的路径依赖。监管部门也应迅速填补标准空白,对这种利用信息不对称、操纵测试结果进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予以严惩。
汽车安全,是消费者最核心的关切,也是车企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任何试图通过模糊测试、夸大宣传来博取眼球的行为,最终都将反噬品牌信任,甚至可能引发法律风险。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谎言的寿命往往比真相的传播速度更短暂。唯有行业各方共同维护诚信,以技术为本,以消费者安全为先,汽车行业的信任底线才能真正被捍卫,而非被一次次营销噱头所挑战。毕竟,安全无捷径,信任铸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