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智能越野这块热土上,猛士最近动作挺大,两个新高管一上来就跟经销商唠家常,说得跟亲戚朋友似的。前几天,万良渝和赵安新给经销商写了封信,讲了未来发展啥的。我那朋友是猛士某小区的一线销售,半开玩笑地说:得,这回咱们真是‘家人’了,喝个茶还得掏卡贴补点专车零件。听得我头皮有点发麻——家人这词用得猛,希望别是套话。
据我粗略估算,猛士在2024年智能越野市场的占有率大概是1.5%到2%(体感),虽不算太高,但增长速度让人有点期待。说起这点,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猛士M817这车的系统集成度我记了个细节:整车电子控制单元(ECU)数量超过20个(样本有限),比一般同价位传统越野车多出7-8个,足够看出它在智能化上的投入。
对了,这让我想到同价位另外一台国产智能越野车,攀峰X9。攀峰X9更注重机械本体的强度和极限越野,而猛士M817把智能硬件和生态合作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智能辅助系统更全面,但实际下地能力上攀峰X9可能更硬派一点。经销商跟我说,用户反馈猛士上手快,但攀峰更能露营翻泥(估算)。两条路,取向明显。
研发角度讲,这种智能越野的产品开发就像做菜,猛士把华为当厨神请进厨房。华为的调料——数字底座、芯片、5G通信这些,就跟厨神给配料升级,猛士的车变得味道不单调了。你别看这表面容易,后面其实得不断调试口味,才能让多数食客满意。车企和ICT玩家合作,得像双厨炒菜,一个管火候,另一个挑食材,这靠默契。
但我得提醒自己,之前太乐观谈到猛士的续航和成本控制,体感上有点大。猛士新能源版本百公里电耗得看路况,工信部给数据是20-25kWh区间,我觉得实际越野操作里肯定会高出不少,特别是山区爬坡,还得算充电时间和便利性,成本核算没那么简单,所以前面说能省油钱那句得打个折扣。你说这车能不能真走得远?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市场上用户对智能越野的认知到底有多广?这得多长时间才能转化成买单力量。
还有个小插曲,我昨天逛了趟二线城市的猛士4S店,跟销售聊了会儿。他感叹:现在要求客户体验智能越野,光靠技术介绍没用,得打情感牌,像‘家人’那种说法,不是套路,是实在。可我心里嘀咕,这话又带点无奈,毕竟技术含量高,实际操作起来太复杂,很多客户嫌麻烦,想买坑爹的越野车都成了奢望。猛士的确要扶着客户走这条路。
猛士和华为的合作签约日期我大致记得是2024年2月(官方有公布),两家今年的合作量产交付都还处于初级阶段。相比智能越野市场边上的一些国际对手,比如Jeep和路虎,猛士的智能化体感还差些火候。你会不会想,国产智能越野真的能靠这套软硬件+生态共创跳刀,拉开身位?
猛士说要成立伙伴共创平台,定期搞产品共创会和营销研讨,听着挺接地气,但多家车企提过这个,成效其实差很远。不知道猛士真能顶得住供应链不确定性的巨大压力吗?你见过的车企,有几个没有被零部件涨价和货运延迟搞得叫苦连天的?(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智能车的电子零件,抗风险能力远不如机械件,供应链一波小浪都能影响大局。
算了说点轻松的,我这里做个临场小计算,假设猛士电动版本车辆购置价40万,续航300公里,电价0.8元/度,百公里电耗25kWh,算下来每百公里电费约20元,加上充电桩折旧和维护,出场综合成本大约在25元/百公里(样本少)。相比传统燃油越野车百公里油耗13-15升,燃油成本约在90元以上,猛士优势明显。但你得考虑一次越野活动不单是跑高速,山地和越野环境耗电飙升,实际成本可能翻倍。
再聊点生活化,猛士新高管说携手经销商,像家人一样,让我想起自己家亲戚开车行,曾说:车行就是个圈子,关系好来买车,坏了也敢找人维修,信任是买卖的第一步。可是经销商多,信任累积慢,你说猛士真能借这一波形象升级变成万人家人?这我得有点怀疑。
对了,我想问问你,在智能越野车越来越热的当下,用户的真实需求到底是哪儿?是激烈越野的性能,还是智能辅助的安全舒适?或者两样都想?再就是,未来猛士和华为的深度合作能不能真正变成用户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这些,我也说不准。
说到猛士M817的内饰,皮质座椅上那个有点没打磨好的缝线小瑕疵,聊胜于无,却让人觉得设计与制造的细节还没铁打好。或许这不足以影响大局,但细节是会积累成口碑的东西。猛士这盘棋,能不能靠共同的家人情感和华为式的技术调味儿熬出锅来,得拭目以待了。
你觉得,智能越野未来的家人关系真能长久吗?还是说只是营销的甜言蜜语?我看这锅菜,要中火慢炖才能尝出味道。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